编者按|教育水平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优质教育资源是国家影响力和吸引力的重要体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世界青年来到中国学习,以期提升自我、成就自我。一段在中国学习的经历,让他们实现了梦想,丰富了经历,开拓了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一段在中国学习的经历,让他们走进这个古老又年轻、焕发无限活力的国度,了解中华历史文化,沉浸式感知中国发展变化;一段在中国学习的经历,也让他们拥有了担当友谊使者的实践,将自己母国的文化带给中国民众,把自己在中国的所见所感告诉世界……
在世界青年眼中,中国教育是什么样子?留学中国对于他们意味着什么?即日起,神州学人特别推出“来华留学生眼中的中国教育”专栏,请和我们一起,听来华留学生讲述自己来中国学习的缘起、经历与收获。
10年前,我第一次离开家乡,踏上中国的土地,在东南大学攻读建筑学专业本科学位。十年弹指一挥间,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中国已经成为了我的第二故乡。对我而言,来华留学不仅仅是一段美好的学习经历,更是一段记录成长和蜕变的人生历程。起初我只是想在建筑领域追逐学术梦想,但随着时间的积累,我很好地融入了中国的社会文化,建立了终生难忘的友谊,这段旅程也逐渐成为我个人发展和职业成长的转折点。作为留华学生代表,我很荣幸曾在中国驻东帝汶大使馆新春招待会上演唱我最喜欢的一首中文歌曲——《朋友》,以祝福两国友谊长久。
我深深感激这段在中国求学的经历,并将铭记心中,因为正是这段经历塑造了今天的我。
△艾萨克(右四)在中国驻东帝汶大使馆新春招待会演唱中文歌曲《朋友》
开启来华求学路——从文化适应到积极融入
2014年,我开始了一段改变我人生轨迹的旅程。从东帝汶高中毕业的我迷上了建筑,迫切希望在建筑领域继续深造。能够来到中国这个以丰富的建筑遗产和快速的城市发展而闻名的国家学习,我既兴奋又紧张,既为将开启全新的学术旅程而兴奋,也因要适应陌生的文化、语言和教育体系而紧张。
在中国的第一年,语言障碍是我面临的最大挑战。点餐、问路这些简单的事情都需要不断练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中文水平逐渐提高,日常生活交际也变得更加得心应手。
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风俗与东帝汶可谓天壤之别,初到中国的我时刻感受也在努力适应着这种文化差异。然而,我并没有因此感到孤独,反而被中国文化的丰富性深深吸引。我参加了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庆祝活动,了解了中国历史,还学会了一些中国烹饪技巧。文化融入不仅开阔了我的视野,也帮助我与中国同学建立了更深层次的联系。
△艾萨克在中秋节活动中
友谊之旅——跨文化交流与相互理解
在中国期间,收获友谊是我的经历中最有意义的一个方面。作为一名留学生,我很快与来自其他国家的留学生建立了联系,他们也在适应新环境的过程中面临挑战,我们互相帮助、互相鼓励,分享彼此的故事,共同克服语言障碍。在这个多元化的学生社区,我们找到了归属感。
△艾萨克(左三)和其他来华留学生参加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活动
与中国同学建立的友谊更是我在华学习期间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来源,并加深了我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理解。我们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事物的理解也存在差异。但随着我们在小组项目中的合作,共同参与文化交流活动,通过善意、尊重和对彼此文化的兴趣,我们加深了相互间的理解。这些纽带也在时间的作用下变得越来越牢固。我们一起分享美食,庆祝彼此的成功,并在困难时刻互相支持,这些都使我在中国的经历愈发充实。我的中国朋友向我介绍了中国文化中的一些元素,这些往往是仅靠我自己无法发现的,比如中国茶道的精妙之处和传统中医背后的哲学。通过这些交流,我能切实地感受到尽管我们有着不同的背景,但拥有共同的目标和愿望:我们都在努力取得学术上的进步,追求有意义的职业,并希望对世界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艾萨克(右二)和中国同学共同制作模型
学术之旅——从学士到博士
一直以来,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建筑师。在中国的学术旅程,始于我在东南大学攻读建筑学学士学位。建筑学专业的课程要求严格,难度很大,但为我在建筑理论和实践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专业课程学习期间,我接触了各种建筑风格,从传统的中国宝塔到现代摩天大楼,并学习如何将这些风格融入可持续设计中。学校的教授们知识渊博,给予了我极大的支持,鼓励我以创造性的方式思考并进行建筑设计。
△艾萨克在绘制设计图纸
本科课程的一大亮点是有机会参与实际项目。我参与了设计竞赛和实习,将课堂上学到的概念应用到实际的建筑项目中。这些经历非常宝贵,提升了我的实践技能,也让我有机会感受建筑领域存在的挑战和机遇。
获得学士学位后,我决定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希望增加建筑学专业知识储备并专攻可持续建筑设计,因为我相信这个领域对地球的未来至关重要。硕士课程比学士阶段更具挑战性,更注重研究和自主学习。学习期间,我每天都会花大量时间泡在图书馆,查阅建筑期刊和案例研究并撰写我的论文,重点研究如何将可持续设计融入城市发展。我还去了南京小西湖街区,感受城市“微更新”给社区带来的变化。
正是在硕士学习期间,我第一次考虑攻读博士学位。我的研究激发了我对探索可持续建筑和城市化交叉领域的浓厚兴趣,我希望通过深入研究为这个领域作出贡献。经过认真考虑与权衡,我终于下定了决心。
从硕士课程到博士课程的过渡是我学术旅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博士研究对严谨性和自律性的要求更高。我的研究重点是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城市设计,特别是东帝汶。我希望探索如何将可持续建筑的原则应用于我的家乡,创造一个宜居、有韧性和环保的城市空间。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的博士研究带领我走上了一段发现之旅。我在中国各个城市进行实地考察,分析数据,并与该领域的专家合作。我的研究不仅加深了我对建筑和可持续性的理解,还增强了我与东帝汶在学术领域的联系。目前,我的博士研究已进入最后阶段,我依然相信在这个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让我未来能够为建筑领域的发展,为我的祖国东帝汶的建设作出有意义的贡献。
△艾萨克(左)在东帝汶国家馆(浙江馆)参加交流活动
高光时刻——我与东帝汶领导人面对面
我在中国期间最难忘的经历之一,是有机会作为来华留学生代表获得东帝汶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这些会面不仅让我感到无比自豪,还提醒我作为来华留学生所肩负的责任。
第一次见到东帝汶总理夏纳纳是在他来华出席杭州亚运会开幕式期间。作为在中国学习的东帝汶学生,我受邀参加了为东帝汶总理举办的招待会。我记得当我与夏纳纳总理握手并与他交谈时,心中充满了敬畏。他对我的学业非常感兴趣,并鼓励我继续努力学习。他的话语时刻激励着我,让我在学术旅程中面对艰难时刻时充满信心和动力。
在中国被东帝汶总统接见是我人生中的另一个重要时刻。这是奥尔塔总统2022年就任后首次访华,也是两国建交以来东帝汶总统首次来华进行国事访问。总统在讲话中谈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并希望我们这些在中国学习的东帝汶学生能够珍惜学习机会,未来成为交流使者。他的讲话深深地触动了我,我感到重新找到了目标和决心,会更加努力在学业上取得优异成绩。
这些宝贵的经历增强了我对祖国的自豪感,并激励我为东帝汶的发展作出贡献。我意识到自己在中国的教育经历不仅是个人成就,更关乎如何利用我在中国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对我的国家产生积极影响。
展望未来——投身建筑领域,架设友谊之桥
作为一名来自东帝汶的建筑学专业留学生,回顾过去的10年,从适应文化和语言的挑战,到与中国同学建立友谊,再到在异国他乡见到祖国领导人的喜悦,每一刻都对我的个人成长和职业规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对自己在中国经历的一切,以及在这段旅程中遇到的每一个人充满了深深的感激之情。求学在中国,我不仅学到了建筑领域的专业知识,提升了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更认识到了拥抱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
随着我即将完成博士学业开启人生新篇章,我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并渴望抓住前方的机遇。我的目标是完成我的研究,并为可持续城市设计领域作出贡献,特别是在东帝汶这类发展中国家。我希望将我在中国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用于帮助我的国家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除了职业抱负之外,我还希望继续在东帝汶和中国之间架起桥梁。我在中国建立的友谊和文化交流的收获,让我认识到跨文化沟通在促进相互理解与合作方面的力量。我相信,通过继续加强交流,我们可以携手共同努力建设一个更加和谐与美好的世界!(供稿/东南大学海外教育学院 指导教师 储楚)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