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中国首家网上媒体 1995年 1 月 12 日创办
社内媒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来华 > 正文
贾米尔(巴基斯坦):留学中国,开启一段绚丽多彩的学术之旅
发布时间: 来源: 神州学人

  编者按|教育水平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优质教育资源是国家影响力和吸引力的重要体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世界青年来到中国学习,以期提升自我、成就自我。一段在中国学习的经历,让他们实现了曾经的梦想,丰富了当下的经历,开拓了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一段在中国学习的经历,让他们走进这个古老又年轻、焕发无限活力的国度,了解中华历史文化,沉浸式感知中国发展变化;一段在中国学习的经历,也让他们拥有了担当友谊使者的实践,将自己母国的文化带给中国民众,把自己在中国的所见所感告诉世界…… 

  在世界青年眼中,中国教育是什么样子?留学中国对于他们意味着什么?即日起,神州学人特别推出“来华留学生眼中的中国教育”专栏,请来华留学生讲述自己来中国学习的缘起、经历与收获。

   我叫鲁赫玛·贾米尔(Ruhma Jamil),来自巴基斯坦,目前在重庆西南大学攻读国际关系史博士学位。我的父亲因为工作的关系与中国有很多接触。他将中国人视为专业且可靠的商业伙伴,并鼓励我把握机会到中国学习。这帮助我坚定了到中国学习的信心。

△贾米尔在学校的国际文化周上

  实现留学中国的梦想

  2023 年对我来说是成功的一年,我很荣幸获得“新丝绸之路奖学金”资助,开启去往中国留学之旅。接到面试电话,我很紧张,但面试官温暖的鼓励让我重拾信心,以最佳的状态迎接挑战并最终获得成功。

  当年9月,我第一次见到我的导师王老师,这对我来说是一次难忘的经历。尽管存在语言障碍,但我能感受到每位教师团队成员都在真诚地全力支持我实现科研梦想。他们给予的建设性反馈以及对我能力的信任都是宝贵的动力,帮助我走好学术旅程,实现研究目标。 

  作为一名巴基斯坦人,能在中国学习是一件很大的幸事。自从我来到中国的那天起,遇到的中国人在知道我的国籍后总是亲切地说:“巴基斯坦和中国是最好的朋友。”这句话一直鼓励我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去拥抱中国,收获更多真挚的友谊。对于巴基斯坦而言,“一带一路”已被证明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倡议。它不仅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增加投资和改善贸易关系,为巴基斯坦提供了发展的门户,更在两国人民心中种下了友谊与合作的种子。

  作为一名国际关系史专业的学生,我深感巴中两国关系的坚韧与深厚。在巴基斯坦面临挑战与困难之时,中国总是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中巴经济走廊作为标志性项目进一步巩固了两国的友谊,并对巴基斯坦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两国之间的持久合作和相互支持彰显了基于尊重、相互理解、信任和共同利益的牢固伙伴关系,也为我的研究和未来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中国的教学模式给我的收获

  在来到中国之前,我对于语言障碍感到有些焦虑。然而,当我真正踏上这片土地并与我的导师进行交流后,我发现自己之前的担忧是多余的。我注意到中国的教育体系特别强调合作与奉献。在我的学术探索之旅中,我深切感受到了老师对学生的全面支持,我的导师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例如,我经常与他探讨不同的研究主题,每天都能发现新的视角。我的导师从未表现出任何不耐烦,他总是愿意与我深入讨论每一个主题,为我提供专业指导,帮助我确定最佳的研究方向。他对我的研究想法表现出的深入讨论意愿与无限耐心,对我来说是无价之宝。为了不让我担心语言表达问题,我的导师还指导我如何利用学校的在线图书馆和档案文件中的不同学术资源来增强研究能力。他不仅为我介绍发表研究成果的平台,还极大地拓宽了我的学术视野,以开放的态度介绍我与其他领域专家合作。这种无私的推荐让我得以接触到多样化的反馈和观点,极大丰富了我的研究经历。 

  在我一年的学术旅程中,我切身感受到中国教育体系对学习与文化交流的重视,因材施教的精神,以及充分利用课堂内外各种资源丰富教学手段的方式。

  在课程设计方面,西南大学中希文明互鉴中心提供的英语授课课程包括中国历史、中国哲学、比较文明等,帮助我跨越语言的门槛,了解了许多以前无法理解的中国历史事件。

  课堂教学期间,我发现老师总是鼓励每个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即便学生未阅读某篇特定文章,老师们还是鼓励其分享对于该主题的初步构想与假设。我觉得这种教学方式非同寻常,因为它给了学生参与讨论的勇气和信心。在我的中国哲学课上,我能够分享穆斯林哲学家对不同主题的观点,同时也将其与西方哲学进行比较。这种开放包容的教学法,无疑很好地帮助我提升了对复杂议题理解的能力。这种平等和相互尊重我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有很多体验。

  老师们还致力于培养学生们的合作精神,通过组织多样化的小组活动,让学生们参与演讲和项目工作。我有幸与来自中国、希腊、赞比亚、罗马尼亚等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携手合作。这种跨文化的团队构成不仅让我接触到了不同的观点,丰富了我的学术体验,也极大地增强了我的自信心并促进了我的成长。

  在中国,我还目睹了图书馆总是座无虚席的景象。尽管我的祖国也有图书馆,但那里的图书馆文化并没有像在中国这样被高度重视,设施也没有被充分利用。在中国,图书馆的浓厚学术氛围一直激励着我增强自律和毅力,按照规定的学习时间在图书馆里勤奋学习。在西南大学的图书馆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单独设立的英文书籍区域。它不仅为国际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阅读资源,还鼓励我们培养阅读习惯。因为阅读得越多,我们就越能够形成独立和深入的观点。这种对阅读的重视和支持,对于我们国际学生来说,是提升语言能力、拓宽知识视野的重要途径。

△作者参与学校组织的文化活动

  校园之外的学习更精彩

  学习和收获不仅在课堂之内。我发现中国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优势是强调全面发展。我的大学为我提供了丰富的机会,让我得以积极参与并发表自己的观点。我有幸参与了一些具有影响力的学术研讨会,例如“第七届全国古希腊罗马哲学研讨会暨2024年中希哲学互鉴国际学术论坛”“第五届中国美国史青年学者论坛”“嘉陵历史名家论坛”,等等。通过这些平台,我能够与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以及中国各地的专家学者进行交流,这对我很有启发。

  另外,我也一直努力把握西南大学国际学院安排的课外活动机会。一年之中我参加了体育、文化等多个团体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我的课余生活,也有利于我的身心健康。活动极具吸引力,极大地扩展了我的社交圈,增加了与他人的互动。这是我首次在大学环境中接受全面的积极指导,这对于应对学业压力至关重要,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远离家乡的国际学生。这种全面的教育加上丰富的课外活动,不仅促进了我的个人成长,也有助于激发我的智力潜能。

  在各类校外活动中,一次让我印象深刻的经历是由我的中国历史教授组织参观重庆北碚博物馆。博物馆丰富的馆藏生动地反映了该地区的文化遗产和历史。作为历史学院的学生,这次访问对我来说是一次极具价值的经历,让我对重庆北碚地区乃至整个巴蜀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在博物馆中,我亲眼见到了一些展品,如证实侵华日军“重庆大轰炸”的文物,印证了课本上讲述的历史事件。这种直观的方式让教科书上记载的内容变得生动立体,也让我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期待进一步地去探索和研究。

  在中国度过的这一年,对我而言是一段充满探索与收获的旅程。它不仅为我提供了宝贵的学术提升机会,也促进了我的个人成长。我感到自己变得更加自信和独立,课堂内外的学习、丰富多元文化生活经历、感受到的来自中国人民的友好与尊重、体验到的科技创新带来的繁荣与发展……这一切对我个性的塑造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我希望在未来的三年中,能够在中国继续汲取宝贵的知识和经验,拓宽我的学术视野,并完成我的学位。我相信,这段经历将继续丰富我的人生,为我的未来铺就坚实的基础,使我成为巴中友谊的见证者与参与者。(供稿/西南大学 作者系西南大学国际学院、历史文化学院联合培养博士生。指导教师:王伟宏) 


责任编辑:刘晓璇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