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美国人,刚来中国一年,去过北京、上海、康定,但我最喜欢的还是成都。我和我丈夫打算在学校学好中文,再在成都创业。”27日,刚参加完“国际中文教育语言实践”活动的四川大学海外教育学院(以下简称海外教育学院)学生珊娜兴奋地谈起自己未来的打算。
当日14时,来自四川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的30余名外籍留学生,在学院教授的带领下,走进了四川成都桐梓林社区,以“Citywalk”的形式上了一堂生动的语言实践课程。“我们有不同的文化实践基地,桐梓林社区是其中之一。从中级班开始,我们每学期都会设计10余堂不同主题的国际中文教育语言实践课程。”四川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副教授邓波介绍,此前海外教育学院的部分学生已经走访过博物馆、方志馆、职高等地。该课程旨在让学生通过实地交流,更“灵活”的掌握语言技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只有‘沉浸式’地体验才能真正领悟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我们希望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知华、友华、爱华’。”邓波说道。
与当地居民交流的外籍留学生。杨予頔摄
“我想要一个布朗尼蛋糕。”在一家开在社区内的咖啡馆,刚来中国7个月的意大利学生七七磕磕绊绊地使用着中文点单。虽然表达略显生涩,但当顺利点单后,七七仍难掩兴奋之情:“我的中文口语不怎么好,但我觉得有这样的实践机会对我的语言学习很有帮助。”
“这个国际化社区很有特色,欧式风格的建筑让我印象深刻,我很喜欢这里。”同样来华7个月的德国学生华敏锐,一边在社区内漫步,一边与同伴交流着自己的感受。他希望能主动与本地人沟通,尽管口语尚不流利,但他坚信“多实践总是没错的”。
参观社区小店的外籍留学生。杨予頔摄
近三小时的“Citywalk”中,留学生不时在桐梓林社区内走走停停,一边拍照记录一边与老师同学交流。偶尔遇上热情的当地居民,他们也会“中英混杂”着交谈。“课堂上我们主要跟着课本和老师学习,语言运用相对‘机械化’,不太清楚如何自然交流。所以有这样的机会能跟本地人交流,对我们的口语是很有帮助的。”美国学生亨利说。
对于已经在中国生活了五年的英国学生爱乐来说,这样的口语实践课程早已是“小儿科”,相比语言训练,他更感兴趣的是“藏”在市井巷弄中的社会发展与历史文化。“虽然老师说我的中文已经很不错了,但几乎每次课程我都会参加,因为我们会去很多平时不会去的地方。”爱乐笑着回忆起之前参加的课程:“我之前去过成都方志馆,了解了一些蓉城的历史,还在学校里和中国学生探讨过体育教育的意义。下次有机会我还会再来。”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