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中国首家网上媒体 1995年 1 月 12 日创办
社内媒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 > 正文
常州出台国际科创合作“一区一名片”计划
发布时间: 来源: 常州日报

  日前, 我市出台《常州市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一区一名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以下简称《计划》),加快“国际化智造名城”建设,推进“532”发展战略的实施,进一步加强我市与全球主要创新型国家及地区的科技创新合作和双向融通,构建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新体系。

  根据《计划》,3年内,全市要建成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园区10家以上,组织实施重点国际科技合作项目100项以上,在常工作外国专家1800名以上,在合作机制、合作模式、合作成果等方面保持领先,为长三角创新中轴和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供支撑。

  为完成目标,《计划》提出最近3年常州9大重点任务和相关支持鼓励政策:

  建设一流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园区

  鼓励各辖(市)区、国家级(省级)高新区,立足自身实际,分别聚焦1-2个重点创新型国家(地区),重点建设1个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园区,做好空间规划和发展规划,编制路线图,有序推进创新合作,建成区域创新型经济增长引擎。

  支持中以常州创新园、中德创新园、中德(常州)创新产业园、中瑞(常州)国际创新产业园等园区进一步彰显特色,鼓励其他区域加速建成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国际科技创新合作园区。
  打造高能级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大平台

  鼓励各辖(市)区在合作园区中建设集研发、孵化、技术转移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大平台,提升合作园区承接海(境)外技术转移和再创新的能力,并围绕园区产业需求,开展二次开发,加速实现科技成果的落地和转化。

  支持中以产业技术研究院、中德产业创新与合作中心等平台建设,加速海(境)内外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的流通,建设开放创新的前沿阵地。
  共建国际技术合作研发及技术转移机构

  吸引海(境)外知名大学、科研机构、跨国公司等,在园区设立国际联合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及技术转移中心,并鼓励我市科研单位、龙头企业利用海(境)外优质创新资源,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和技术转移中心。

  充分发挥各技术研发及技术转移机构的作用,挖掘我市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开展合作攻关、委托研发等技术交流与合作,推动双方的合作共赢。
  设立海外离岸创新中心

  支持有条件的辖市(区)在重点合作国别设立海外研发机构、海外产学研合作平台、离岸孵化器等海外离岸创新中心,直接吸纳当地一流人才和技术,以“海外孵化、国内加速”模式,“带土移植”一批优质项目落户各合作园区。

  支持以色列江苏创新中心、常州科教城硅谷离岸创新孵化中心、中欧绿建奥地利创新中心等合作平台建设,并鼓励我市企业赴海(境)外设立研发机构、联合实验室、科技服务机构。
  实施国际科技合作项目

  试点全球“揭榜挂帅”与“赛马制”等科技项目的组织方式,以企业为主体,开展跨国(境)联合研发和技术转移转化工作,争取在现代农业、节能环保、智能制造、绿色低碳、生命健康、数字技术等重点技术领域实现突破,推动区域产业升级。

  市科技局设立国际科技合作专项,每年组织实施各类国际科技合作项目30项左右,其中重大项目10项左右,助力关键共性核心技术攻关,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
  引育国际化创新创业人才

  吸引海(境)内外高端人才来园区创新创业。引进一批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科技创新创业人才,构建一支由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青年科技人才、科技创业人才、科技服务人才组成的科技人才队伍,并与海(境)外合作共同培育一批国际技术转移经理人。

  支持各辖(市)区设立海外科技人才服务中心,不断提升服务水平,着力提升合作园区对高端人才及团队的承载孵育能力,每年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全职10个以上、柔性100个以上,在常外国专家1800名以上。
  承办知名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活动

  探索联合知名媒体、行业协会等社会机构举办国际创新合作专题博览会、高新技术论坛等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企业管理者、相关部门负责人共同参与,开展前沿技术研讨、创新技术和产品推广、行业发展交流等重大活动。

  重点办好“常州国际创客周、科技外交官常州行、中以创新创业大赛行业赛、常州-特拉维夫创新节”等活动,鼓励各合作园区打造1-2个具有影响力的特色创新活动,集中展示国内外相关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服务,提升园区创新影响力。
  完善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服务体系

  完善我市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服务体系,在跨国技术转移、国际创新合作咨询、海外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引育一批骨干科技服务机构,为我市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提供一条龙、全过程服务。

  引进专业咨询机构,为园区落户企业提供注册、认证、签证、财务、法务、人力资源、教育培训等服务。发展产业服务机构,鼓励园区联合高校院所、专业检测机构共建技术研发、检验检测、小试中试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鼓励我市龙头企业的研发或产品检测部门对外开放。

  深化与“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江苏分中心”的合作,指导企业做好海外专利布局及专利纠纷的应对工作。
  拓宽国际科技创新合作渠道

  发挥政府交流合作的主渠道作用,面向重点合作国别,组织好科技出访团组和各类科技对接活动。

  挖掘欧美同学会、跨国技术转移联盟等资源,拓宽海外人才、项目、技术和资本的对接渠道。

  围绕科技合作拓展与重点国别国家的教育、文化、健康等领域的交流合作。

  据悉,《计划》由市创新办牵头,市人才办、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外事办、市市场监管局等部门合力推进,鼓励各合作园区实体化运作。同时,定期对“一区一名片”建设工作开展评估,重点评估各合作园区的技术转移承接能力、知识产权获取和创造能力、国际科技合作可持续发展能力。

责任编辑:刘晓璇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