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中国首家网上媒体 1995年 1 月 12 日创办
社内媒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 > 正文
@创新人才,快到北京碗里来
发布时间: 来源: 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外籍专家在北京,他们说:自己就像一个北京人。我仿佛回到了家一样。

  青年科技人才入选科技新星计划,他们说:这是年轻人的“第一桶金”。它补充了我的人生名片。这是拓展研究视野的平台。

  星光璀璨,筑梦北京。北京也正在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持续提升人才“磁吸力”,铸造人才创新发展的高地。本期《改革深一度》带你感受北京向全球科技创新人才发出的热切呼唤和高精尖人才给予的真诚回应。

  我找到了第二个家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北京正以其独有的魅力和开放的政策,成为越来越多外籍人士创新创业的热土。

  亨利·麦克劳格林(Henry McLoughlin)来华多年,他的一句“您好”已经有着明显的京腔京韵。他在2014年加入北京工业大学,作为北京-都柏林国际学院培养方案的主要设计者之一,推动了学院的成立和发展,为中外合作办学和国际化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我找到了第二个家,我享受在北京工作和生活的时光。社区给我生活上的温暖,餐馆和商店提供热情的服务,我觉得自己就像一个北京人一样。我的爱尔兰朋友告诉我,如果我在北京,他们从电话里就能感受到我的快乐。”在第15届北京市“长城友谊奖”的获奖感言中,麦克劳格林分享了自己在北京的生活体验。2023年,他获得中国永久居留许可,开启了北京生活的新篇章。

  为吸引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北京率先探索开展外籍人才永久居留“直通车”制度,这一政策目前已成为北京各类创新主体延揽海外顶尖人才来京发展的重要方式。

  有着同样情怀的,还有康明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石内森,“当我回到北京,仿佛回到了家一样。”

  石内森深耕先进制造与研发领域,在他领导下,2020年后康明斯在华加大投入,2022年到2024年在华投资超66亿元。康明斯重仓中国、深耕中国,不断推动新能源动力技术在中国的创新进步,促进中美在氢能、绿色低碳技术上合作。石内森因其突出的贡献收获了北京市朝阳区“凤凰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及北京市“长城友谊奖”等多项荣誉。

  石内森曾在采访中表示,康明斯公司在中国经营了近50年,在考察我国多个地方后,出于多种原因最后选择了北京。一方面北京是首都,不仅基础设施齐备、外国人士众多、国际化环境优越、当地人才实力雄厚,另一方面,许多行业组织和协会也在北京设有总部或大型办事处,方便与业内人士保持联系。

  石内森说:“‘企业服务包’政策为我们企业提供全方位政策服务保障,帮助我们吸引人才、理解政策。政府给企业提供的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给我们很深的感触。”

  不拘一格降人才

  在北京这片充满机遇的创新沃土上,无数心怀梦想的杰出人才深植于此,茁壮成长。他们在科研探索的征途上勇攀高峰,在跨界融合的实践中开拓创新,成就斐然。

  2021年底,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后的刘畅,回到母校北京大学任职。带着对前期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他申请并入选了2022年科技新星计划。在该计划的支持下,如今他的团队已经拓展到十名研究生同学,并在具身智能和多机器人系统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

  他说:“科技新星计划不仅为我提供了早期科研经费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带来了更多的合作机会,比如今年我和另一位‘科技新星’老师合作申请了交叉项目,极大地拓展了我的科研领域。”

  另一方面,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血管外科主治医师、2023年科技新星入选者刘明远看来,近年来北京市青年科技人才培养体系“不拘一格降人才”,评价标准和机制更加多元,不只看论文产出,也重视技术应用和成果转化。“可以说我是这一变革的受益者。在基础研究之外,很多从事技术应用研究的科技人才也需要被看见,也需要被支持。”他说。

  在2024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刘明远向观众们展示了可以实现百微米级血管(微循环)成像仪器——无创糖尿病足微循环病变检测诊断设备,用科技赋能健康未来。目前,他已经提前完成科技新星培养计划;未来,还将继续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更多血管疾病的治疗。

  据了解,科技新星计划是北京地区持续实施时间最长、在科技界具有广泛影响和声誉的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品牌,每年选拔35岁以下的优秀青年骨干。31年来,3137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在该计划支持下成长起来,其中包括13位两院院士。

  为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建立了科技新星、杰青基金项目等相互衔接、多元立体的市级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并依托国家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平台,加快集聚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杰出青年人才。

  在创新人才成长成才的每个领域、每个阶段,灵活赋能各种具有温度的培养体系,是北京对人才最好的礼遇和呵护。

  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

  创新引领的北京正成为各类人才集聚、碰撞、交融的活力场,这里渴求人才,呼唤人才,也造就人才。北京出台《“十四五”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人才支撑保障行动计划》,系统推进加强科技人才发展保障,努力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

  倾心引才。北京积极引进海外战略科技人才及团队,依托新型研发机构、高水平大学等高能级平台集聚高端人才、组建大规模科研人才团队。

  悉心育才。北京实施科技新星计划,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科技人才;扩大青年基金项目资助规模,于2021-2023年共计资助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82项;提高资助青年科研人才的比例,在各项目资助中均向青年人才倾斜,项目负责人中45岁以下青年科研人才占比达70%。

  精心用才。北京深化人才评价机制改革,打破传统的“四唯”模式,即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评价体系。通过丰富科技新星人才评价形式,深入实施“揭榜挂帅”机制等,为人才提供更加公平和多元的评价环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才的奋斗精神、创造活力。

  暖心聚才。北京优化人才服务生态,为之解决“后顾之忧”。为医药健康产业紧缺人才提供落户保障;为战略人才及其核心团队成员申请人才公寓;为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提供便利,提供外籍人才出入境服务工作……使人才能够安身、安心、安业,增强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北京正以开放的姿态和创新的精神,加快建设人才发展新高地,引燃全球英才来京创新创业的持续热情,不断增强人才吸引力,提升人才培养能力,推动各类人才“各尽其才、竞相奔腾”,为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责任编辑:刘晓璇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