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中国首家网上媒体 1995年 1 月 12 日创办
社内媒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 > 正文
中法携手谱写教育华章
——写在中法教育发展论坛召开之际
发布时间: 来源: 中国教育报

  夏至,智汇巴黎。一场教育盛会即将拉开序幕,紧密连接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牵动中法两国的心弦。

  2024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5月,习近平主席访法期间,提出加快中法人文交流“双向奔赴”。以中法文化旅游年为契机,推进教育、体育、影视、青年、地方等合作。6月21日,中国教育部与法国高等教育和科研部将在巴黎共同举办中法教育发展论坛,共商共议中法教育发展大计。

  中法两国都拥有璀璨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友好交往源远流长。中法两国一直是教育交流的先行者、务实合作者。携手走过一甲子,中法两国在教育合作和人文交流方面结出了累累硕果。

  续写中法留学史佳话

  互派留学生,是增进中法青年相知相亲、互学互鉴的重要途径。在2004年和2006年发表的联合声明、2014年发表的《中法关系中长期规划》等文件中,中法两国皆对扩大留学生交流规模提出期许。

  “150年前法国人士参与建设的中国福建船政学堂、20世纪初的赴法勤工俭学运动都是两国教育交流史上的佳话。”5月,在巴黎爱丽舍宫,习近平主席深情回忆这段中法教育交流的历史。

  法国是最早与我国开展教育交流的西方大国之一。中法建交后,新中国向法国派出留学人员,开启了以留学生为使者的中法教育、文化交流历程。改革开放后,两国互派学生规模大幅增长,两国留学生交流推动了中法关系深入持久发展,增进了两国人民的友谊和互信。

  法国的思想和文化吸引了大量中国学子,而法国留学生也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

  法国中南部小城利摩日街头,一根青白瓷柱上“谢谢景德镇并热爱利摩日”等中、法文标语清晰醒目。这件瓷器作品,由法国利摩日国立美术学院与中国景德镇陶瓷大学师生合力完成。2010年,景德镇与利摩日结为友好城市,陶瓷文化是两座城市共通的语言。一年后,景德镇陶瓷大学的前身景德镇陶瓷学院和利摩日国立美术学院互派艺术留学生,他们成为了两座城市、两个国家交流的重要使者。

  法国陶瓷设计师米尔蒂耶·布夫雷是这段中法情谊的见证者,她曾是景德镇陶瓷大学的一名留学生,对中国陶瓷文化充满热爱。7年前,她将自己的工作室设在利摩日。“从中国瓷都回到法国瓷都,两地跨越时空的交往,带给我无限的创作灵感。”

  为促进双向留学,中法两国采取了多项切实行动,包括互设奖学金、加大宣传力度、打造留学品牌项目等。两国教育部门于2020年初更新了关于高等教育学位和文凭互认的行政协议。基于该协议,中国高中毕业生无须提供高考成绩即可赴法留学。2023年11月,法国外交部宣布,持有中国或法国硕士文凭的中国学生,只要在法国学习至少一学期,就可获得由法国颁发的为期5年的往返签证。

  拉紧中法语言文化交织纽带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学法语”“学中文”,成为打开两国文化交流、文明互鉴和民心相通大门的“钥匙”。

  2019年,习近平主席访问法国时,法国总统马克龙将一本1688年出版的《论语导读》法文版作为国礼赠送给到访的习近平主席。今年5月访法期间,习近平主席向法国总统马克龙赠送了几本翻译成汉语的法国文学名著,包括《九三年》《包法利夫人》《红与黑》等。

  中文与法语,承载着文明和思想,在两处生花。

  法语联盟是全世界最大的法国语言和文化传播机构。在我国,法语联盟最早于1989年在广州建立,发展至今共计17家,已成为中国人学习法语、了解法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有9所中法双语小学,约2万名中小学生把法语作为必修课,170余所中国高校开设有法语语言文学专业。

  2005年,法国第一所孔子学院在普瓦提埃大学挂牌。截至目前,法国本土及海外省已设立了18所孔子学院和1个孔子课堂,共建有62个中文国际班,成为法国民众学习中文、了解中国的重要途径。

  法国首任国民教育汉语总督学、曾获“中国语言文化友谊奖”的法国汉学家白乐桑说:“现在法国每个学区都有中文教学点。中国文化在法国的吸引力和中国如今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国际地位是分不开的。”

  很多法国年轻人在学习中文的过程中,埋下了喜爱中国文化的种子。正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攻读硕士学位的法国学生波琳娜就是其中一员。她曾在高中时期选修中文课程,还前往中国学习一个月。她梦想着毕业之后能留在中国工作和生活,对中国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有更多了解。

  语言这座文化的桥梁,让中法两国人民的关系更加密切,也让两国文化交流更加水到渠成。

  开辟中法合作办学新局面

  位于法国富尔维耶尔山丘上的里昂中法大学旧址静静矗立,10年前,习近平主席首次访问法国时,曾在这里驻足。石堡城门上用汉字和法文镌刻的“中法大学”,见证了中法两国教育交流的历史时刻。

  1920年春,当时的国立北京大学、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中山大学前身)及法国里昂大学合作筹备成立中法大学。作为中国近代在海外设立的唯一一所大学类机构,1921年7月成立的里昂中法大学,培养了许多新中国建设的领军人物。20世纪80年代复校后,她又为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培养了各类人才,续写两国人文交流新篇章。

  随着教育国际化趋势不断加强,中法两国高等院校依托各自优势学科或专业,积极设立实体办学机构,探索项目制合作办学方式,共培共育多领域优秀人才。

  2004年,在两国教育部门的支持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与法国中央理工大学集团签约合办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2005年9月,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首届学生顺利入学。前不久,北航中法工程师学院的第1000名毕业生已经通过学业答辩,顺利获得中国硕士和法国工程师的文凭。

  近年来,两国合作办学领域呈多元化发展趋势,涉及学科包括工学、管理学、医学、经济学、艺术学、文学、生物技术、环境与资源等领域。作为中法教育交流重要窗口的中山大学,与法国高校、科研机构等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科研合作,涵盖医疗健康、生物技术、环境与资源等领域,中法携手用科技解决人类面对的共同问题。

  中法合作办学不仅促进了两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也为两国年轻一代提供了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平台,使其成为推动中法关系发展的新生力量。

  掀开中法人文交流新篇章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中法建交开启了一个甲子的文明对话,在独立自主、相互理解、高瞻远瞩、互利共赢的“中法精神”引领下,中法人文交流掀开新篇章。

  新时代以来,中法交往的每一个高光时刻,都有人文交流在支撑、在催化。我们看到,两国元首互赠礼物清单在不断丰富,从书籍到陶瓷,从熊猫到骏马,从月球“土特产”到奥运火炬;我们听到,中国名曲《茉莉花》在爱丽舍宫绕梁,法国香颂《香榭丽舍》在中国街头悠扬……

  2014年,中法建交50周年之际,两国元首宣布正式建立中法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涵盖十大人文交流领域:教育、文化、科技、卫生、体育、旅游、青年、妇女、新闻媒体和地方合作。今年1月,习近平主席强调,要以中法文化旅游年、巴黎奥运会为契机,扩大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今年5月访法期间,习近平主席提出推动未来3年法国来华留学生突破1万人、欧洲青少年来华交流规模翻一番的重要倡议。

  文明的对话,人文的交流,是中法共同的愿景。

  进入新甲子,站在人类发展新的十字路口,面对世界百年变局的风云际会和气候变化、资源短缺、贫困、公共卫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中法两国需要“共享大脑”、通力合作,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中法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框架下,教育将在中法“双向奔赴”中大放异彩。

  我们将看到,中法推动更多青年学子交往交流,为促进两国学生平衡流动作出更大努力;中法办好更多教育务实合作项目和活动,加强两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合作;中法还将进一步扩大语言合作规模,为两国青少年讲好中法友好交往故事创造平台,为中法民心相通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现在,让我们静心等待、认真聆听,中法教育汇成的交响乐,唱响巴黎上空!

  作者:本报记者 李萍

  《中国教育报》2024年06月20日第1版 版名:要闻

责任编辑:陶园园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