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年来,南沙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聚焦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加快推动国际化高端人才集聚。全区近5年高层次人才年均增长100%,区内重点平台人才集聚效应明显。为揭开南沙聚才密码,本刊特选取不同年龄、不同专业领域的7位境内外人才代表进行专访,展示新“南沙人”的独特风采。
苏权科,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首席工程师、实践教授,广州南沙高端领军人才。1987年毕业于西安公路学院公路系桥梁与隧道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曾任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公路学会桥梁与结构工程分会副理事长。获2017年度全国科技创新人物,并被誉为“桥梁巨匠”;2021年获“第六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2024年荣获首届中国工程技术领域最高荣誉“国家工程师奖”,并被授予“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
苏权科教授在世界工程师峰会上作主旨报告
“没想到,我已经离开了工程师的岗位,但国家还记得我曾经做过工程师,仍然授予了我最高荣誉。”
2024年1月19日,“国家工程师奖”表彰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苏权科获“国家卓越工程师”称号,并作为获奖代表发言。两年前,苏权科就已从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的岗位上卸任,来到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担任首席工程师、实践教授。时隔两个月,再次谈起这次获奖经历,他仍然十分感慨:“我自心底感谢国家,这是一种非常高的荣誉。”
对于这次表彰,苏权科说,一方面是对港珠澳大桥所有工程技术人员的鼓励,而自己只是一个代表;另一方面,这也是对全国所有工程师的鼓励。“能够让他们觉得做工程师是很光荣的,工程师能够创造未来,能够创造世界上的美好事物。”
从总工程师到大学教授
国家要发展产业、发展实体经济,都要靠工程师来谋划、设计和推动,所以需要大量的工程师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工程师是推动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的重要力量,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我国大多数工程人才接受的是高等教育的工科教育培养。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工科教育虽有一套很严密的培养体系,但学生们走出校门后动手能力仍然较差,在实践中不知道实际的问题在哪里。因此,学生们毕业后到了工作单位,往往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下手。同时,苏权科还发现,“现在学生毕业后,明明是学工程技术、学工科的,但不愿意去生产一线,不愿意做工程师,这个现象很普遍”。对此,他希望能把工科教育和卓越工程师培养结合起来。
近年来,国家以深化工程硕博士产教融合培养改革为切入点,大力推进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工作。截至2023年9月1日,已先后分两批共支持24所工科特色鲜明的大学与8家中央企业建设了32个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2024年1月,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们将在区域产业活跃、教育科技资源富集的地区,依托有条件的高校和央企,部署建设第三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2025年前合计建设50家左右。”
“学校里开办的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是面向生产实践的,但具体怎么办?”记者问。
苏权科认为,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的办学模式应与目前传统的学院办学模式有所差别。首先,要对国家目前产业振兴、实体经济发展,以及通过科技创新产生新质生产力所需工具等方面需要的知识进行提前学习。其次,要培养学生做计划、做方案的能力,将整个生产线上的能力都培养出来。同时,让学生到工厂、企业等生产一线积累实习实践经历,提升实践能力。这就是苏权科眼中的工程实践。
但是,国内目前还没有真正的工程实践这门课程。课程中较为常见的实践教学开展方式,是通过校企合作,在使学生走出课堂的同时,邀请具有工程生产一线经验、企业生产管理经验的专家走进课堂。例如,苏权科就曾将我国自主研制的全球最大水陆两栖飞机“鲲龙”AG600的总设计师黄领才邀请到课堂中,向学生们分享他成为一名总设计师的故事。而在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倪明选校长和苏权科教授一起创出一种新的解法:
“我可能是咱们国家第一个实践教授。”
苏权科曾任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在伶仃洋上坚守16年,建造出世界最长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虽然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但相较于长期扎根科研学术领域的人才缺少学术成果,难以按照学校对于学术教授的标准进行考核。因此,倪明选校长提出了授予苏权科实践教授的想法。
然而,国内目前对于实践教授的定义与要求仍是一片空白。二人经过商讨认为,实践教授要求具备的能力是:第一,能够带团队;第二,能够将产业现状,如产业布局、发展前沿、目前存在的问题、人才须具备的能力等给学生讲清楚。苏权科拿自己举例:“比如,我讲交通科技发展前沿和创新需求,学生要知道智能交通或交通行业目前最前沿的问题是什么,我们国家的发展方向在哪里、堵点在哪里,以后还要重点做哪个产业,需要哪方面的东西,我们就把这些东西收集起来。”第三,就是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学会解决工程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从港珠澳大桥总工程师,到大学第一位实践教授,苏权科在工程领域不断精进的同时,更以自己滋养着未来更多工程人才的成长。
苏权科(左二)在钢桥箱梁内部检查安装情况
从“跨越”海洋到“开发”海洋
既然是在海上造桥,那么在桥梁的设计与具体建造过程中,免不了要考虑海洋各种因素的影响。与桥梁打交道,也是在与海洋“交朋友”。随着对桥梁工程领域的深入研究,苏权科开始关注到海洋工程科学的重要性及其发展前景。
中国,拥有96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面积和47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海面积。“这47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空间也是我们的国土空间,我们要能够充分利用海洋。”苏权科说。
目前,挪威、荷兰、英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都非常重视海洋工程,这些国家大都具有岛屿型国家特征,因而也更加注重对海洋资源和空间的开发与利用,以弥补其陆地面积不足所带来的问题。相比之下,我国海洋工程学科发展速度较慢,如海洋装备、海洋基础设施、海洋牧场、海洋发电等产业亟待发展。
与此同时,我国与之相关的基础研究和海洋工程也缺乏大型实验设施的支持。例如,当前的填岛、码头、桥梁隧道等产业,以及未来发展的海上人居工程、海上漂浮城市、海洋风电、海底采矿等领域,都需要大量的海洋工程及相关实验设备支撑。然而,我国目前特别是华南地区和大湾区在这方面基本上处于空白。
南沙作为广州最靠海洋的行政区,具有得天独厚的海洋产业发展优势和大型实验设备开发优势。广州市南沙区人民政府资料显示,南沙区水资源丰富,2022年全区海岸线195.13千米,海域面积337.78平方千米,拥有海岛11个。“从沙湾水道出去到狮子洋,一直到伶仃洋口再到万顷沙,都是南沙的。”苏权科介绍,大量的海岸线给南沙带来了造船工业、海洋钻井平台等产业的发展机遇,为广东省的海洋产业产值作出了极大贡献。截至2022年,广东海洋生产总值连续28年居全国第一。
2022年6月14日,国务院印发《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其中提出将南沙打造成为我国南方海洋科技创新中心。针对目前广东省缺乏海洋工程大型实验室的情况,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的全海洋动力中央实验中心(二期)已在有序推进中。“这将是目前世界上比较独特的,将深海和浅海结合起来的一个实验室,它的规模和功能都十分先进。能将学校里的海洋科学系、土木与环境工程系等专业相结合,将可持续能源与环境和机器人、物联网等领域与未来的海洋工程相搭配,面向南海建设,对自然规律及工程技术等开展系统的研究。”苏权科说。
从陆上的交通设施硬联通到海下的资源开发与探索,从桥梁隧道到海洋工程,都与一座沿海城市的未来发展息息相关。在以苏权科为代表的各行各业顶尖人才的带领下,南沙在不断塑造自己的未来。
来到南沙前,苏权科曾长期在其他省市工作。或许是全身心投入桥梁事业中,苏权科一直未曾特别留意过人才相关政策。
如今,苏权科不仅获评为广州南沙高端领军人才,更通过“以才引才”为南沙带来了更多加盟者,多位港珠澳大桥建设者在他的带动下加盟了港科大(广州)。这也是南沙人才发展局利用“成建制、机构化”引才方式,通过引进领军人才为重大平台推荐更多人才的成功实践。
在这里,大家感受到了南沙对人才的关注与保障。苏权科说,来到南沙后,周围许多朋友都认为在这里享受到了比其他地方更加优惠的政策及更加优厚的待遇。
去年底,苏权科参加了一次广州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才发展局组织的“人才沙龙”。活动邀请了各行各业的人才,促进大家在交流中互相匹配需求、了解信息,为日后的合作埋下种子。
初见苏教授时,正巧遇到他拉着手推车赶到办公室,车上满满两箱都是他刚刚从珠海办公室收拾过来的资料。这里装有他积淀丰厚的过去,或许也藏着他不断征服海洋的“密码”。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