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中国首家网上媒体 1995年 1 月 12 日创办
社内媒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2024年南沙专刊 > 风采 > 正文
2024年5期|褚晓文:在更大的舞台上成就不一样的人生
发布时间: 来源: 神州学人(2024年第5期)

  褚晓文,广州南沙高端领军人才,1999年获得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学士学位,2003年博士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系。2003年到2021年,在香港浸会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任职助理教授、副教授、正教授,现任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数据科学与分析学域正教授、署理主任。研究领域包括GPU计算、机器学习系统、云计算和无线网络等,在各种国际学术期刊和会议中发表论文200余篇。

褚晓文


  走进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的校门,不多时,你便会看到一只“红鸟”踏水而来,振翅欲飞。2022年,这只象征着香港科技大学(简称“港科大”)随时间流逝仍永葆创新精神的“红鸟”降落在广州南沙,成为《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提出“打造高等教育开放试验田、高水平高校集聚地、大湾区高等教育合作新高地”目标后首个落地南沙的重大项目。它将承担起培养复合型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推动大湾区科技创新、为南沙延揽人才的重任。举家从香港迁到南沙的褚晓文,也在为学校实现这些目标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在南沙开启事业新起点

  放弃原先在香港浸会大学稳定的教研工作,来到广州南沙这所尚处于诞生阶段的新大学任教,对褚晓文来说,是走出舒适圈的一次新尝试。曾经在港科大的4年求学经历,让褚晓文对港科大的学术氛围、管理模式、办学理念等有着充分的认知。而在与港科大(广州)校长倪明选的交流中,褚晓文也真切感受到学校对人才的渴求。“学校给足了资源,从薪酬待遇到科研启动经费,再到科研设备、博士生名额,方方面面都是极具竞争力的。”

  育人和科研,是大学教授两项最主要的任务。“受限于香港的平台和资源,我的研究生团队规模有限,也很难开展更有深度和广度的研究。然而,来到南沙,背靠大湾区,我有更多机会接触和了解业界的实际需求,我的团队规模也远超以往,对科研项目的深入和科研成果的落地都很有益处。”褚晓文说。

  共同的理念和追求、广阔的事业发展空间、极具竞争力的待遇,转战南沙的理由似乎已经足够充分。而对于2021年便加入尚在筹建中的港科大(广州)的褚晓文来说,亲身参与一所高校的创建,本身便有着不同于一般的获得感。“作为参与到一所全新高校建设的元老级教授,在一个更大的平台服务国家、服务社会,这又是另外一种价值。”来到南沙,来到港科大(广州),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褚晓文开启人生新旅程的更优解。

  让科研从理论走向现实

  南沙和港科大(广州)的确回馈给褚晓文许多不一样的体验和收获。港科大(广州)的“新”,不仅体现在它是一所刚刚诞生的高校,办学理念、学术架构、培养模式甚至校园设计,无处不体现着港科大(广州)的创新意识。正如校长倪明选所言:“港科大(广州)在南沙落地,并不是把港科大的办学再复制一遍,而是想借这个机会在广州做一些过去做不到的、更好的东西。”

  8栋由连廊衔接的教科研建筑环绕中庭而立,形成浑然一体的学术综合体;教师办公室不再按照传统院系分布,而是随机分配,以增进不同学科领域教师间的交流。仅从校园的设计中,便能品味出学校打造学科融合大学的愿景。在学术架构上,港科大(广州)打破了传统的学院和学系划分,以枢纽和学域代之。“所谓枢纽,是基于社会需求的划分,比如信息枢纽,就是解决信息学相关的问题。而每个枢纽下面细分的学域,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学术领域。传统的专业可能存在几十年不变,但学域可以跟随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甚至创造出新的学域。因此,这样的设计也可以更好地满足国家发展的需求。”褚晓文解释道。

  在打破传统学科边界的基础上,学校在培养模式上也进行了全新探索。除了在本科阶段全面采用“课程知识模块超市”育人体系,让学生能够根据兴趣和研究需求自主设计个性化课程,在研究生阶段还开设了“红鸟硕士项目”。该项目突破了传统硕士生招生的专业划分模式,对本科专业不设限制,而是围绕未来医疗健康保健技术、可持续生活和智能工业化三个未来人类可能遇到重大挑战的方向进行招生。学生需要在前6个月的自主学术探索中,结合自身的兴趣和背景,寻找相关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并最终确定研究方向,组建跨学科团队,匹配相应学域的学术导师合作指导学生完成这个跨学科的研究项目。

  全新的模式必然对教师提出全新的要求。“我们也要去学很多东西。以前我只关注我研究领域里的理论或技术问题,很少考虑这些问题到底能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什么。我觉得那是企业该做的事,而不是高校的任务。如今通过参加学生的调研,我了解到整个社会,乃至整个世界面临着各式各样的挑战,而要应对这些挑战,需要不同领域的教授一起探讨、思考、寻找解决方案。以学生为桥梁,不同领域教授之间的互动也更多了,反过来促进了我们科研的进步。”褚晓文说。

褚晓文在上课

  用好优势 抓住机遇 领跑世界

  团队发展壮大之后,褚晓文得以开展范围更广、方向更多元的研究。近年来,他主要聚焦于高性能机器学习领域的研究。“其中主要涉及两个层面:一是对单一芯片性能的分析,这决定了我们如何去用好它;二是如何充分利用多卡协同工作缩短模型训练时间。当前人工智能的应用通常建立在各种机器学习模型之上,而机器学习模型的训练往往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多卡协同工作,其中就涉及很多系统性的问题。例如,如何优化卡间网络通信,如何针对某个计算任务设计最优算法,如何设计可靠的训练方案。这可以帮助企业加快训练速度,降低成本。”褚晓文介绍道。

  谈到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褚晓文有很大信心。“人工智能涉及算力、算法和应用几个层面。算力方面虽然我们在芯片技术上和美国还有很大差距,但从国家到高校和企业,都在努力追赶。在算法层面,也就是我们在拥有足够算力的基础上能够解决什么问题,这方面还是做得非常好的,在语音识别、计算机视觉等方面我们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而到了应用层面则涉及数据,在数据上,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中国其实有很大优势。有了数据,才能真正解决行业内的现实问题。目前,我们在智能化应用方面和世界并没有明显差距,甚至还有很多机会。”

  不过,褚晓文也表示,从“1到99”,中国可以走得很快,但是从“0到1”,即在创新方面我们还相对欠缺。“2020年国家发布了《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就是鼓励大家多做从‘0到1’的尝试。”褚晓文说。

  随着数据上升为新型生产要素,已经快速融入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数据流通成为数字经济的主要动力之一。2023年11月,广东省印发《“数字湾区”建设三年行动方案》,提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数据特区”,促进粤港澳大湾区数据跨境安全有序流动,带动粤港澳大湾区全面数字化发展。

  褚晓文也认为,在人工智能时代,数据会变得越来越重要。“这是一个需要全盘思考和部署的问题,去年成立的国家数据局正体现了国家在这方面的考量。同时,数据还涉及很多法律法规问题,国家近些年也制定了很多法律,如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具体到粤港澳大湾区,要协同发展必然会涉及人才的流动和业务的往来,这些个人、组织或公司的数据如何在合法合规的情况下流通起来,创造更大的价值,需要在各个层面去推动。2023年底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内地、香港)个人信息跨境流动标准合同实施指引》,就是推动大湾区数据流动的关键一步。要让数据流通就要有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而作为大湾区地理中心的南沙有着绝对的优势,如果要把各地的数据中心打通,南沙可以作为一个中心节点。”

  湾区是我家 发展靠大家

  2023年,褚晓文开始担任数据科学与分析学域署理主任一职。“我现在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网罗人才。”褚晓文笑道。

  作为“过来人”,褚晓文很有发言权。“南沙真的很重视人才,这里专设了南沙人才发展局,专门负责人才工作,还有广州南沙人才发展有限公司这样专业的公司来做人才服务工作。在政策上可以享受税收减免,通过人才评定后可以享受安家补贴,还有更多元灵活的人才评价机制。在生活上,学校提供的居住环境我非常满意;我的孩子顺利入读了广州南沙民心港人子弟学校;南沙区还组织了高层次人才篮球、羽毛球俱乐部丰富我们的业余生活;今年的三八妇女节,我的太太还收到了活动邀请。你能感受到,南沙是诚心诚意地把人才吸引过来,帮助他们消除后顾之忧,让人才能够全心全意投入工作中。”

  如今,南沙的城市建设在飞速发展中,相关配套设施也越来越完善。褚晓文初来港科大(广州)的时候,学校周边还很冷清。短短两年多时间,住宅和商圈不断完善,地铁、高铁站点逐步建立,这里已是车水马龙。

  “南沙作为粤港澳三地的地理中心,与香港、澳门的合作与协作、区域通融的政策举措都在不断吸引知名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落地,汇聚了大量人才。我希望有更多的海内外人才选择港科大(广州)、选择南沙,携手共建南沙,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褚晓文对未来充满期待。

责任编辑:施惠文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