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家网上媒体1995年1月12日创办    

1. 长按二维码图片,保存至手机扫描二维码。

2. 使用微信打开此网页,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

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来华留学教育

发布时间:    来源:神州学人 

  作为教育大国,留学教育是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要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留学教育。

  从1950年清华大学“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进修班”招收新中国第一批留学生开始,留学教育在规模、水准、体系等方面不断发展,迄今已成为学科齐备、层次分明、模式多样、面向全球的现代化国际教育。

  当越来越多的国人认识到,打造一个具有全球影响的“留学中国”,既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传播中国文化、树立中国形象、增进中外人民了解和友谊的重要举措时,我们还要投入更多精力,克服更多困难,以更大的工作力度和成效,让“留学中国”的内涵更足、品质更优、品牌更亮。


留学教育快速发展是大国崛起的伴生现象,也是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发展的重要成果。

  伴随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实力的稳步提升,大批国际学生到中国留学、访学、游学。

  从1978年来华留学生只有1200人,到2018年在华留学生已近50万人,40年来,来华留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反映出中国的吸引力正在不断增强。

  穆拉图·特肖梅(Mulatu Teshome),埃塞俄比亚前任总统,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谈起中国历史文化更是头头是道。他1977年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1982年获学士学位,1985年至1991年在北大国政系继续深造,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

  2003年4月,穆拉图携夫人和儿子访华。这次,他故地重游去了桂林,并对媒体回忆起1981年北大组织他们150多名来华留学生前往桂林的难忘之旅。他说,那时候,他就一口“京腔”,人家都以为他是北京人。

  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推进,中国高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趋频繁和深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来华留学人数持续增加。

  今年6月,一组新公布的数据引人关注:2018年,共有来自196个国家和地区的49.22万名留学生,在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004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教育机构学习、研修、培训。其中,学习工科、管理、理科、艺术、农学的学生数量增长明显,同比增幅超过20%。“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来华留学生人数共计26.06万人,占总人数的52.95%。

  这组数据表明,来华留学生规模趋于稳定,层次显著提升,学科分布趋于合理,专业结构不断优化。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来说,除了经济发展的吸引力,中国高等教育的吸引力也是重要因素。

  耶鲁大学前校长理查德·莱文曾在“美国大学与全球进程”会议上指出,吸引高层次国际学生与学者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更是各国人才竞争和战略争夺的制高点。

  高等教育国际化不仅是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必然要求,也承担着服务国家对外开放战略的神圣使命。


从规模扩大到提质增效,是新时代中国留学教育实现高质量并更具国际竞争力发展要完成的历史转型。

  一段时间以来,围绕中国留学教育规模的持续扩大,国内外出现了一些议论,其中不乏片面、偏激的言论。如果稍作分析,就能看出这些言论的背后存在着视角不健全的问题。

  历史地看,新中国留学教育从无到有,从弱小到壮大,从单一到多元,在探索中一路走来,为不同时期的国家战略作出了难以估量的贡献,而如今的重要性和影响力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期。

  发展地看,作为探索性事业,留学教育的发展脉络很清晰——在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结构调整、恢复发展阶段后,才得以驶入快速发展车道,规模化发展是中国留学教育阶段性任务和成果。

  系统地看,中国留学教育在实现规模化发展后,内涵发展、质量提升、体系建构就是新时代发展的重点。当前,中国已明确了留学教育提质增效的工作重心,制定了规划,进行了部署。

  经过多年发展,来华留学取得显著成就,但在教育质量和管理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院校生源质量亟待改善、培养效果参差不齐、管理服务存在漏洞等。针对这些问题,教育部以“规范管理、提质增效”为主题,对来华留学质量保障作出具体部署。

  2018年,教育部出台《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从中国来华留学教育发展阶段看,《规范》的出台可以说适逢其时,引起了较好的舆论反响。在来华留学生的管理方面,《规范》要求高校在教学设施和资源、生活设施等方面确保中外学生按照平等一致的条件和标准使用,在办学资源和条件支持方面以合理、公平、审慎为原则。

  对照这杆“标尺”, 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来华留学教育督导检查,查找漏洞,加强治理整顿。2018年,教育部严肃处理了18所院校在来华留学生招收、录取、签证等留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暂停16所涉事院校招收外国留学生的资格。

  第三方行业组织、学术和专业机构开展质量认证是国际通行、得到各方认可的质量保障模式。教育部积极指导第三方行业机构开展试点认证工作,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自2016年开始试点认证,至今已有93所高校接受了试点认证,今年开始正式认证。

  对舆论关注度较高的来华留学经费投入和奖学金问题,也需要综合评判。从国际上看,留学生流入国为留学生提供政府奖学金是一种常见做法,我国政府也不例外。但是中国政府奖学金是竞争性的,只有很小比例的留学生有机会获得。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政府奖学金生63041人,占来华生总数的12.81%。

  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张端鸿算过一笔账:我国公办高校学生每年只需缴纳5000元左右的学费,自费留学生每年则需要缴纳3万元左右的学费。

  道理很简单,留学生教育在国际贸易当中属于服务贸易范畴,公办高等教育对本国学生来说是准公共产品,属于社会福利。

  为规范学校招收、培养、管理国际学生的行为,做好日常管理工作,教育部、外交部、公安部在2017年联合制定了《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从招生、教学、校内管理、奖学金、社会管理、监督管理等方面对来华留学管理进行更加科学的规范。为构建完善的管理和教师队伍,教育部已举办18期来华留学管理干部培训班,超过3000名留学生管理干部从中受益。

  经过持续多年的努力,来华留学招生、教学、管理、服务和就业等方面的法规政策已经形成较为系统的链条。总的来看,对于留学教育的体系建构和完善,中国正在加速度推进。


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留学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抓手。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2月对全国留学工作会议作出重要指示时强调,留学工作要适应国家发展大势和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统筹谋划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培养造就更多人才,努力开创留学工作新局面,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今天的中国,正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目标昂然迈进。

  这需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但不管哪种自信,都要建立在国家实力的坚实基础上。教育的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是国家整体实力的重要体现。

  因此,继续推动教育对外开放事业、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和民间友好,在提高国民整体教育水平的同时,着眼于“留学中国”的长远意义,从思考来华留学生生源与毕业后去向选择的影响,到完善在华教育内容、教学质量、专业范围、教育层次的培育,创造“留学中国”品牌,提高“留学中国”效益,已成为时代的迫切需求。新时代,不论从国内发展需要还是从对外开放长远考量,我们都需要来华留学的持续健康发展。

  而且,“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实施赋予了来华留学事业新的历史使命,也为来华留学教育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我们看到,中国正在围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开展来华留学生教育,统筹规划沿线国家和地区来华留学生的学科专业,集中优势资源开发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学位课程体系,将来华留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复合型人才,为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高校根据相应层次和专业的教育教学标准和规范,结合来华留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发展特点,制定了明确、适用的来华留学生专业培养方案。比如,大连理工大学从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来华留学生特点和人才培养规律出发,确立了以“国际化、复合型、应用型”三要素为目标的来华留学生培养方案。在课程结构方面设置了中国文化教育、学科基础、专业方向等多个课程模块,形成了完整的留学生培养体系。

  我们看到,国际社会对中国综合国力及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的认同不断提升,由此带来的溢出效应和榜样效应,吸引了更多的海外学生来华深造。与此同时,随着越来越多来华留学生亲身“感知中国”的不断深入,并有更多人志愿做胸襟开阔的分享者,把精彩的中国带向世界。

  未来的中国,一定会向全世界递出“留学中国”这张闪亮的名片,也必将因此更具发展活力。

文章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的观点和看法。

神州学人杂志及神州学人网原创文章转载说明:如需转载,务必注明出处,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

责任编辑:贾梦溪


相关新闻

更多>>精华内容

更多>>最新政策

Copyright:copyright: Chisa.edu.cn All Rights Reserved
编辑制作:神州学人编辑部 法律顾问:北京市法大律师事务所
备案编号:京ICP备05071141号-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1101083516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7039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chisaeditor@sina.com
联系电话:0086-10-82296680 传真:0086-10-82296681
电子邮件:tougaochisa@aliyun.com 技术支持: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