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发布 > 正文

[改革先驱]江苏:对口单招,为职教生敲开越来越多高校大门

2013年06月17日  来源:中国职教之声 
  

[核心提示]

从上世纪80代起实行的对口单招考试,曾经并不被大家所看好。一度还陷入了中职生不愿参考、高等院校校不愿招生的尴尬局面。

但是,江苏省2013年普通高校对口单独招生考试近日的一组数据值得引起关注:

——今年考试报考人数达29817人,为近年最高值,比2012年增加近20%

——今年招生计划超过2.5万人,其中,本科招生计划扩大到5700名,规模近年最大;

——有26所高职院校、16所本科院校参与招生,为历年招生学校最多的一次。

江苏对口单招考试如今呈现出了完全不同的景象:优秀的中职生争相报考,越来越多的高校打开了招生大门。无论是招考方还是应考方,都对这种特殊的高考模式肯定有加,并乐于参与其中。

 

 

江苏省2013年普通高校对口单独招生考试于近日圆满收官。有一组数据值得引起我们关注:

 

今年考试报考人数达29817人,为近年最高值,比2012年增加近20%

今年招生计划超过2.5万人,其中,本科招生计划扩大到5700名,规模近年最大;

26所高职院校、16所本科院校参与招生,为历年招生学校最多的一次。

 

从上世纪80代起实行的对口单招考试,曾经并不被大家所看好。一度还陷入了中职生不愿参考、高等院校校不愿招生的尴尬局面。但现在,江苏对口单招考试的现场呈现出的是完全不同的景象:优秀的中职生争相报考,越来越多的高校打开了招生大门。无论是招考方还是应考方,都对这种特殊的高考模式肯定有加,并乐于参与其中。

 

而这一切的转变,皆缘于江苏坚持6年的对口单招考试改革。这场改革为什么能吸引招考双方重新回到考场?改革给江苏职业教育带来了什么?改革的过程又能给我们哪些启示?

 

对口单招动了“大手术”

 

791分,当张家港职业教育中心三年级的学生李敏在网上查到自己的考试成绩时,激动地说不出话来。这个高分数意味着这名中职生可以顺利地升入本科院校,继续学习。

李敏随即起身奔向自己的班主任老师,给了她一个大大地拥抱,“谢谢老师圆了我的学习梦”。

在一旁的孙伟宏校长将这一切归因于江苏对口单招考试的改革:“多亏了新的考试模式才给了这些中职孩子继续读书的机会。今年,我们学校有198名学生达到本科线,加上高职,共有58.6%的学生能升学!”

看到这样的结果,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很欣慰。“这些年,我们试图解决对口单招考试中的一些老问题,比如,过于注重文化考试,导致中职生屡屡败北;忽视技能考试,无法体现中职教育与中职生的优势。”

“原来,考试是用同一把尺子评价中职生与普高生,或以普通高考的相似方式评价中职学校的教学和中职学生的水平,这样做是不公平的。我们希望找到一种适合的考试方式,选拔一批具有一定技能基础的优秀中职生进入高等学府,将来成长为技术技能型人才。”沈健说。

改革是2008年开始的。江苏在全国率先提出了改革方案:将原来不计入总分的技能考试改为全省统一考试,将文化基础、专业综合理论基础、专业技能考试的比值调整为4:3:3

“改革后的考试模式既有专业综合理论考试,也有专业技能考试。为了体现公正、公开、有效的考试原则,省教育厅将技能考试委托给招生院校联合组织。招生院校分专业成立了14个专业联考委,联系行业专家和中职学校,共同制定考试标准,组织考试实施,评定考试成绩。这种考试组织方式在全国也是第一次尝试。”江苏省教育厅职教处副处长刘克勇说。

在联考委的组织下,当年5月,技能考试闪亮登场:建筑、机械、机电、电子电工、计算机、化工、农业、财会、烹饪、汽车、纺织服装、体育等14个专业陆续开考,企业、行业的专业裁判成为学生技能的评定人。

五花八门的专业考试让人眼花缭乱:酒店专业的学生要能完成摆台工作,并且距离精准;电子电工专业的学生要会处理电路版上的问题,熟练运用焊接等技术;机电专业的考题要求学生具备车工、钳工等综合知识,一场考试持续五六个小时……

“考试没有经验科学,也没有任何边框。我们只有一个目的,用现实的问题,考出考生的真实水平。”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陆群回忆起当时的出题情景,如此评价道。

 

考试改革带来了“蝴蝶效应”

 

涉及考试的改革一向是最敏感的,就像是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煽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很快,新考试就在江苏的中高职院校中引起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对中职学校来说,一部分学生可以凭借其过硬的专业技能、较强的专业能力升入高等学校继续深造,这样的改革我们欢迎。但这也给中职学校带来更大的挑战。双重责任促使中职学校一手要抓就业,一手要抓升学。如何将两种担子协调起来抓,其焦点是专业建设和专业技能训练。这就使中职学校面临着加大或更新实验实训设备的压力、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压力、技能型师资短缺的压力等。”江苏宿迁市宿城中等专业学校校长周立法立刻意识到了这次改革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冲击。

同样的,作为招考方,在接到改革方案的那一刻,南京旅游职业技术学校副院长冯明也曾经忧心忡忡。“作为招考方,一方面,我们要思考专业考试到底要考什么、往哪个方向走的问题;另一方面,我们还担心对口单招的生源会比较差,因此影响了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

对于各方面的担心,刘克勇认为,“中职学校要想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毕业生,必须过技术技能培养关。高职院校不能仅仅追求分数,而是要办出职教特色,这样才能在激烈的高等教育中生存。从这个角度上讲,考试有利于学校的发,改革再难再疼,也要坚持”。

14个大类的专业考试一经推出,原先无足轻重、走走过场的技能考试一下子变得严格起来。孙伟宏校长还记得2008年参加对口单招考试时的感受,“技能考试的部分改变很大。新考试更加规范和注重基础,很看重学生完成工作的质量,就拿机电专业来说,要考核车工、钳工等几个工种的工作,学生必须现场做出几个工件,这样的考试方式是我们没有经历过的,一下就能区分出学生技能水平的高低”。

   为了应对新考试的挑战,孙伟宏力图从教学模式改革中破题。他提出教学团队作战的构想,按照对口单招考试中,文化基础、专业理论、专业技能4:3:3的考试比例安排教师进行教学,提高每堂课的质量。“课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教师尤其要提高课堂效率,备课要拣,讲解要精,作业要清。”

在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陆群和她的团队立刻投入到了技能考试的准备当中。“省厅将技能考试的权利下放给了联考委,给了招考方极大的自主权,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按照我们的想法考核和招收学生,这是我们参与这项工作的最大动力。”

改革也给省教育厅带来的压力。技能考试对设备的要求极高,一个考生,一个工位,一台设备,缺了什么考试都进行不下去。为此,省教育厅每年要拿出两三百万专项资金,用于补贴技能考试设备消耗。即使是这样大的数目,对“烧钱”的职教考试来说,仍不富裕。

 

改革不能止步于考试本身

 

经过6年的坚持,陆群发现,学生们在考试中的表现有了变化。“前几年,在电子电工考试中,有不少考生看不懂原理图,做不好接线、焊接等最基础的工作。今年,90%的参考学生都能达到中级工的要求,并且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好苗子,最好的学生能够提前两个小时完成考试,这些令人欣喜的现象在这两年的考试中越来越多。”陆群说。

改革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水平,更锻炼了一支过硬的中职教师队伍。孙伟宏校长发现,带过对口单招班的教师成长得更快。“在没有考试压力的时候,专业教师的成长动力是不足的。现在的考试不一样了,对口单招就是一场全省中职学校真刀真枪的比拼,教师水平立现高下。在这个前提下,教师有了压力,表现自然不同了。在我看来,带对口单招班是锤炼师资的一个办法,3年下来,一个青年教师就能成长为学校的专业骨干。”

江苏的对口单招改革赢得了一片叫好之声,但改革并未止步。“与中职学校相比,高职院校拥有更多的更新的设备、更好的师资。省教育厅希望通过对口单招的改革,促进中高职的融合,并借助高职力量提升中职的教育教学水平,最终推到江苏职教的发展。”刘克勇说。

在省教育厅的倡导下,一些高职院校承担起了培训中职教师的责任。从2009起,陆群和团队每年都会为全省参加电子电工类考试的100多所中职院校做一期有针对性的培训。主要内容是介绍电子电工专业的当年最新的技术及行业发展的情况,分析上一年考试的考试情况,特别要指出考生存在的问题,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予以改进。“通过几轮培训,中职教师技术技能水平明显提高。当师资的基本能力过关了,中职学生的技能水平自然就提升了,高职也就能招到更多更好的生源了。”陆群说。

近几年,中高职紧密衔接在江苏已经形成了共识。考试改革之后,省教育厅又将中高职课程衔接工作提上了重要日程。

一系列推动课程衔接的措施陆续出台:高校落实单招班级“三单独”,即单独编班、单独教学、单独评价,建立以提高专业技能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单招班级的课程改革,围绕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接续专业,在中等职业教育课程的基础上,根据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搭建对口单独招生班级课程体系;加强单招班级的课改指导,依托联合考试指导委员会,成立专业教学指导工作组,探索对口单招形式的高职人才培养体系。

“中职学生与普高学生的培养模式不同,发展方向也不同。进入高职后,也应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培养。我们试图探索形成中高职一以贯之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企业好用、社会认可、国家急需的各层次职业教育人才。”沈健说。

中国教育报记者 张婷


编辑:Crystal 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