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端访谈 > 正文

别让“就业好”蒙蔽双眼——访中国建设教育协会理事长李竹成

2013年06月18日  来源:中国职教之声 
  
 ■本报记者 刘琴

 作为中职组建设职业技能比赛执行委员会的副主任委员,中国建设教育协会理事长李竹成对几年来相关赛项的每一次举办如数家珍。赛项微调的背后究竟有何原因?建筑行业的变化又给职业院校带来了哪些影响?6月26日,记者对李竹成进行了专访。

  引入新技术,不再“满场跑”

 记者:建设类比赛的赛项设置和内容设计每年都有不同,这其中是否体现了行业的发展变化趋势?

 李竹成:建筑行业目前正处于转型升级的过程中,科技含量逐步提升。比如信息化技术在行业中的推广使用日益普遍,建筑给排水、智能化楼宇等,都在施工中广泛使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这就给职业院校提出两个问题:一是教学内容必须在原有基础之上不断改革,跟上行业企业的发展步伐;二是必须吸收先进生产技术,将其充实到教学和实训当中。大赛赛项的确定、内容的设计,也都是基于以上两个考虑。

 比如给排水项目是去年新开设的赛项,就是为了体现建筑行业对于这一专业的人才需求和技术要求。再以工程测量赛项为例,全国范围内开设这一专业的中职学校比较普遍,2009年、2010年该赛项举办了两届,相对来说考查的内容比较传统,没有能够完全反映行业的要求,因此去年停办了一年,今年又重新启动。因为工程测量早已不再是传统的扛着瞄准仪满场跑、手工算,而是引入了三级导线测量、四等水准测量等新内容,所以本次比赛的目的就是既要满足职业学校的需要,又能把已在行业推广使用的现代生产技术、设备和技能要求融入到比赛当中,通过大赛这个平台,引领和推动职业学校关注行业发展趋势以及新技术应用。

 就业好不等于培养质量高

  记者:建筑行业用人需求近年来一直比较旺盛,职业学校的就业对接情况如何?

 李竹成:的确,这些年来建筑行业的就业形势比较好,这对于职业学校来说是件好事,但同时也掩盖了很多问题。

 由于企业用人需求旺盛,无论学校的教学质量如何、培养学生的技能水平高低,最后到毕业时都能找到工作,这让一些学校忽视了对高质量教学的追求。举个例子,电梯维修方面的专业,学生刚招进来,就有企业到学校要人,根本不管培养质量怎么样。而从长远来看,职业学校要赢得社会信誉,一定要依靠过硬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否则,这种表面上的繁荣是不可持续的。

 从国家建设的规模来看,现在建筑行业的人才需求量大,但是几年以后,需求量可能就要逐渐下降,到那个时候怎么办?所以,职业学校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未雨绸缪,加大投入,努力把新技术的应用结合到教学计划当中去,认真研究行业未来几年的发展方向和变化趋势,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水平,才能应对将来更加严格的市场需求。

 扎扎实实培养一线生产者

 记者:随着产业的发展和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中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应如何定位?

 李竹成: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一定要瞄准行业实际需要,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一线生产者。随着国家逐渐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以后不会再有所谓的“农民工”,初中没毕业就出去打工。从国外的情况来看,今后建筑行业会逐渐淘汰传统的钢筋工、水泥工,将来的发展趋势都在走向“预制化”,通过机械化、工业化生产来实现,这就要求所有的劳动者必须接受较为系统和专业的技能培训教育,具备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起码应该是中等职业教育水平。

 中职学校应该把身段放下来,改变过去认为技能培训、技能教育就是低水平、低层次的旧观念,踏踏实实地培养具有就业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合格技能人才。就像搞建筑一样,如果基础打不牢,上面的建筑再华丽也是不稳固的。中等职业教育是培养技能人才的基础,只有施工一线人才都掌握一技之长,我国整体的建设水平、制造水平才能更上一层楼。


编辑:Crystal JI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