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即时快讯 > 正文

邢台农校在服务农业现代化大目标中找发展出路

2013年06月27日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服务社会 引领经济”职业教育纪行

  农校助我们提前奔小康

  ——邢台农校帮扶岗底村致富的故事

邢台农校副校长、高级讲师李克军在为农民讲解果树技术。郑文兴 摄

  □开栏的话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全面深入报道各地探索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典型经验,展示优秀毕业生的风采,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与中国教育报将从今天起,联合主办“服务社会 引领经济——职业教育纪行”特别报道。本报记者将走进农村、社区、企业,走进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职业教育试验区,走进各级各类职业院校,以鲜活的事例和翔实的数据,全方位、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报道职业教育在服务经济、服务产业、保障民生、解决就业等方面的典型经验。今天,本报推出“职业教育纪行”的首篇报道,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李曜明

  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有一个叫岗底的小山村,因产“富岗”苹果而闻名,这种质优价高的苹果一个能卖100元。因为苹果,村民们提前过上了小康生活,家家住上小洋楼。隆冬时节,记者慕名来到了这个山村,村党总支书记杨双牛说:“前年人均收入22000元,去年25000元。俺们农民能过上幸福富裕的好日子,靠的就是邢台农校老师们的技术扶持!”

  引子

  岗底村位于太行山腹地,178户人家,600多口人。20年前,这个村是内丘有名的穷山村,地下没资源,地上全是光秃秃的荒山,人均2分耕地,农民一年辛苦下来收入不过百元。外村的姑娘不愿嫁进来,村里的小伙娶不到媳妇,光棍就有18条。村民们抱怨生错了地方,纷纷外出打工谋生。

  前些年,听说外村有人种果树发财了,岗底村民也在山上种了苹果树。年近花甲的杨仁生说:“眼瞅着苹果树一天天长大,枝繁叶茂,可结的果子却稀稀拉拉。几年辛苦赚不来钱,恨不得把这些果树统统砍了!”

  “农民盼,盼着苹果树多结果。农民愁,愁着没有人来指导”,作为村支书,杨双牛焦急万分。2008年底,他冒冒失失地闯进邢台农业学校校长关林柏的办公室,看关林柏能否帮帮忙。

  他这一来可是不得了,接下来就发生了一系列的故事。

  故事一: 农校办到农民家门口

  彼时的邢台农校,正在为招不到学生而犯愁。城里的孩子不愿意上农校,农村的孩子想着怎样离开农村,更不愿意上农校。从副县长刚刚转任校长的关林柏急得四处游说,也招不来学生。关林柏请好几个县长朋友帮忙,好不容易招来上百名农民学生,但学员们三天两头请假,今天这个回去播种,明天那个回去收割,后天那个家里有事。关林柏一筹莫展。

  正在这个时候,杨双牛来了。俩人边喝边聊,越聊越投机,当场达成合作协议:

  从2009年开始,邢台农校为岗底村办全日制中专学历班。招生对象:18岁至45岁的农民。招生人数:100名;授课地点:岗底村;时间:3年;授课方式:两天脱产,三天在田间地头;授课内容:种植、养殖、营销、信息技术、农民素养、农村社区管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等等。

  “开这么多的课,要收多少钱,农民没钱呀?”面对杨双牛的疑问,关林柏笑着说,这个你不要愁,我们不收农民一分钱,国家现在实施农村中职学生资助政策,每个学生1500元。农民学员也是学生,学费全免!

  听到这里,杨双牛乐了!

  邢台农校是个成立近50年的老农校,涉农专业在当地是最棒的。为了给农民提供最好的服务,学校抽调精兵强将,组建了跨学科的送教下乡教研组,专门购置了大轿车,早晨6:30分发车,载着老师们下乡去了。

  故事二: 果树下的第一课

  2009年春天,果树刚刚萌芽,邢台农校的送教大篷车就开进了岗底村。

  让李保明老师没有想到的是,农民学员们并没有用掌声来迎接他们,而是抱来了一堆烂苹果和几根发黄的树枝。100双疑惑的眼睛在观望着,“看你到底能说出个啥样子”?

  李保明对烂苹果的病症及树枝发黄的病因一一予以解答。农民们眼睛发亮了,使劲鼓掌之后,拽上李保明就往山上的果园跑。

  在学员王建民的果园,李保明如同一个医生,给果树瞧病:这棵树生虫了,光靠打农药不行,病根在地下的土壤;那棵树修剪得有毛病,看上去没有章法;这里上化肥太多了,要上有机肥;那里的猪粪不能堆放,要发酵后再上……

  农民们听得傻眼了:“种个苹果树咋还有这么深的学问?”

  诊断完王建民的果园,李保明又被拽往其他家。

  村民们听说农校的果树专家来了,纷纷跑过来听讲。人越聚越多,后面的人听不到。这时,有人从村委会拿来了一个高音喇叭……

  李保明这一课,讲了整整一天。“看着村民们对知识技术的那种渴求,觉得自己对专业的坚守没有白费。”李保明说,他们当年农大同班40多名同学都改行了,就自己依然坚守着。今天,终于找到了职业自豪感! 


编辑:chinazjzs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