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坐落于山东省潍坊市浮烟山北麓,始建于1978年。目前,学院已拥有浮烟山主校区、潍坊滨海分校区、寿光滨海分校3个校区。主校区有在校生13000余名、专业50个,涉及纺织服装、外语、经济管理、机械、土木、生物与化学、信息、水产、艺术传媒、汽车等10多个领域,与加拿大、美国、英国等17个国家和地区的118家国外机构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目前有15个国家的留学生在校就读。
是什么秘诀让学校从地区名不见经传的小规模行业中专学校成长为特色鲜明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记者与您一起走进山东科职院,深度剖析这里的故事——
坚持产学研一体,破解职教育人难题
建院35年来,学院坚持探索“校企所共栖,产学研一体,职场化育人,国际化提升”特色办学之路,在破解职业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上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在“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上,学院把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作为自己的使命,面向企业生产一线,适应企业要求,培养社会最急需的技能型人才。 在“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上,学院首先重点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当前职业教育普遍存在“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学生难以学以致用”的问题。学院把对教材的更新放在教学改革的突出位置。传统的教材所讲述的知识过于陈旧,教材开发周期长,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情况下,教材开发周期越长,就越与新技术知识的更新相脱节,导致有很多教材在编写完后,就已经落后于时代,按此培养出来的学生,根本无法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为此,该院教师从2006年开始就利用寒暑假,到行业里最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调研,了解三年后岗位群的变化情况、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素质是什么,以此为依据,开发校本教材,并且每年都更新。50个专业的课程全部按照实际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设计组织教学,形成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在“怎么教”的问题上,走校企合作之路已成为职教界的共识,但相对于德国“双元制”,中国的校企合作缺乏制度保障,学校没有实践教学的掌控权,质量就无法保障。学院从1986年开始,按照“围绕专业办企业,办好企业促专业”的思路,创办了大批的教学工厂,实施了“双主体职场化”教学,将人才培养的过程与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有效的对接,师生以员工的身份参与生产、研发、经营的全过程,依托产学研一体的真实的职场环境,实施教学做一体的行动目标导向的教学模式,培养高水平的职业化人才。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学和做,在学到一定知识的同时培养良好的技能水平、工作态度和职业意识。《熔体纺丝工艺与质量控制》就是以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典型产品为载体,教师以技术主管等身份“做中教”,学生以准员工角色“做中学”,实践能力、创新意识、职业素养明显提高。 学生最能说明学校的教学水平。2009级汽车装配与制造专业的20名同学到福田雷沃重工顶岗实习,期满已有10名同学被提拔为班组长或者车间调度,其中姜志超同学在300多人的新员工技能比武中夺冠,代表集团参加全国大赛获得第七名,成为集团重点培养对象;水产养殖系学生直接参与良种繁育和病害防控的国家级科研课题的实验工作,部分学生毕业前承包基地的养殖大田,走上了创业之路并获得成功。这样的学生在该院还有很多很多……
建设高职院校新形态,推进产教园区化建设
围绕产学研三位一体育人需求,借鉴“园区”建设与管理理念,学院创新管理理念,尝试将控股的山东崇德投资有限公司及其下属企业、院系部成立的法人公司、行业技术中心和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组成山东崇德职业教育集团,统一规划校区整体布局和管理框架,重点建设教学系部、园内企业和研究机构等产学研平台,规范和统筹校区内各方资源,使产学研三方在物理空间、经营运作、文化理念等方面,实现有效对接与融和,已建成纺织服装、机械制造、水产养殖等多个产学研集群。 为促进教企融合,统筹规划产学研三方发展及融合方向,确保其有效运行,学院牵头成立产学研合作领导小组和集群专业产业发展委员会,决策产学研三方发展战略,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与实施计划,协调解决产学矛盾与问题;产学研三方负责人互相兼任对方副职;企业设教育科,与教学系教务科有机对接。 在具体运行过程中,一是统筹人事管理。学院人事处兼集群人力资源部职能,打破专业教师和园内企业的技术人员的身份限制,统筹管理。二是制定基于人才培养的考核机制。集群企业年度考核时,将企业技术创新及储备、教师培养、学生培养列为重要指标教学系年度考核时,将教师服务园内企业、服务社会及集群人才队伍建设列为核心指标。三是实行专业教师和企业人员“混编”与考评机制。集群统筹人才建设,按教学岗位1∶3比例配备产学研三方人员,专业教师与企业人员实行双向兼职、双向考核及多元化薪酬分配办法。四是进行专业教师职称评聘改革。专业教师由中级职称晋升高级时,须有近5年内到企业(含校外企业)实践经历一年或累计满一年,且企业考核合格,否则不予推荐。 实践证明,园内企业、研究院所为职场化教学提供了环境和氛围,为课程改革和实施提供了真实项目载体,为教师双师素质可持续培养提供了平台;专业教师兼职为企业提供了技术支撑,增强了企业技术优势;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意促进了产品开发,给企业带来了活力,以2012年为例,院内企业达到23家,实现销售收入2.38亿元,上缴税金2010万元,实现了“互动双赢”的良好局面。学院正力争把产业逐步做成高新技术产业,引领区域经济发展。这一探索在第五届国家示范院校成果展上得到了与会的教育部领导和国内职教专家的充分肯定。
两个“学力”,培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学院培养学生的定位是:“干活的时候像工人,处理问题的时候像工程师,思考问题的时候像企业家。”他们认为必须要给学生两个“学力”:一个是学习能力,一个是文凭学历。 立足学生终身发展,借鉴美国大学入学教育方法,每个学生从入学开始都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在充分尊重学生的爱好和意愿的前提下,帮助学生准确找到自我的定位。为了把梦想变成现实,学院提出建设创新型学校,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基金,开展科技创新创业基金研究项目,目前进行了4次,立项139项课题,学校给予实质性的资金支持。进行专利发明,也是学院培养学生的特色,学院出资为学生的创新项目申报国家专利,学生申报国家专利2009年109项、2010年119项、2011年141项、2012年175项,其中发明专利71项,2013年已超过500项。荣获“省级知识产权优势单位”,是全省唯一入选的高校。 学院将素质教育作为建设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为了给学生的发展保驾护航,从韩国引进了“指导教师制”,启动“新生导航”工程,推荐选拔出优秀学生担任“导航员”,充分发挥高年级学生的“传、帮、带”作用,协助指导教师和辅导员进行新生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有一项健身技能受益终生。学院实施学生自主选择教师、自主选择项目和自主选择时间的“三自主”上课模式,树立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同时注重把竞技体育训练和教学结合在一起,跆拳道队连续8年参加全国大学生跆拳道锦标赛,共获得28金12银10铜,总成绩位列全国高职前茅,为华东区大学生跆拳道培训基地,并承办了2012年全国大学生跆拳道比赛。男子篮球队获山东省CUBA高职组八连冠,舞狮队、武术队赴德参加“中国民俗文化节”巡演,学院荣获山东省全民健身先进单位。 志愿服务成为全国品牌。2008年,3000名安保志愿者奔赴北京服务奥运会,历时3个月,赢得组委会的高度认可,获奖100万元,荣获“奥运安保突出贡献单位”;国庆60周年庆典、上海世博会、北京世界武博会、全运会等大型活动,学院成为主办方品牌合作单位,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 正是由于学院的育人理念先进,强化能力培养,毕业生不仅能够实现走出校门直接顶岗工作,而且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有创新意识,发展潜力大,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毕业生就业率连年在98%以上,2010年正式就业率99.29%、2011年98.61%、2012年99.94%,名列全省同类高校前茅。青岛四方动车、潍柴、鲁泰等行业龙头企业连续多年录用学院毕业生。全省纺织服装界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多数出自这所学院,部分毕业生一年后大多晋升为工段长。仲成维同学入学时因为高考成绩不理想读了预科,但在学院良好氛围的熏陶下,在校就取得4项专利,毕业后进入山东翮核能设备有限公司核电设备研发团队;樊惠阳同学是个“留守儿童”,调皮贪玩,对前途“一片茫然”,一年后,当儿子站到父母面前时,他们居然不敢相认。他在这个学院找到了感觉,找到了人生的目标,找到了学习的激情,实习期间就被潍坊市质检所录用。
|
编辑:fx889hao0539 |
赛前训练是艰苦而又枯燥的。当别人在操场玩耍时,......
为了进一步丰富学校德育活动内容,创新学校德育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