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周刊 > 第六期 > 正文

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

2013年09月05日  来源:中国职教之声 
  

 

这个暑假期间,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古籍修复教师陈龙带着学生进行了一次特殊的社会实践——为厦门大学图书馆馆藏的一批保存状况堪忧的民国地图披上新衣,延续它们的“生命”

据了解,在这馆藏的民国地图包括日本水路部1920至1940年代先后测绘发行的《中国沿海岛屿港湾水道暨地形图》,存图97幅,国内罕见极具文献价值。

经过24步的望闻问切,这群古籍“医生”发现了这批古籍的问题所在。这些地图所用纸张均为机制纸,因纸张老化、外部保存环境不理想等因素,加上长期收卷保管,边缘磨损脆化严重,部分图幅已断裂破碎,难以展开。在他们的妙手下,这些地图整旧如新,重焕新生。

据成龙老师介绍,现阶段国内文献修复力量相当薄弱,相对来说,我国现存于世的古籍数量却浩如烟海。据估计,国内收藏的古籍大约有3000余万册,其中破损的超过1000万册。

一方面市场空缺巨大,另一方面又基于保护、传承中华文化典籍的迫切需要和社会责任,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自2001年起在全国率先开创三年制古籍修复专业,成为这个领域真正意义上的拓荒者。学校在培养古籍修复人才的道路上开拓创新,使古籍修复技术从传统的“师徒传承、口手相授”走向正规化教育和规模化培养之路,使这门濒临失传的古老技艺得以薪火相传、创新发展。 

和很多民间手工艺一样,传统的古籍修复技艺主要掌握在大型公藏馆的古籍修复专家手中,是师徒私相传授、秘不示人的独门绝活,如何让其成为一种公开传授的教学资源呢?这是专业开办之初面对的首要难题。

学校坚持传统技艺与现代教育和科技相结合,勇于突破发展阻碍。一方面学校搭建积极教育平台,实施规模化人才培养南京图书馆、南大图书馆、南京博物院、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单位的专家,自愿到校承担教学工作,解决了师资问题。

由于此专业是学校率先创办,人才质量标准缺失,成为困扰古籍修复技艺传承的另一大难题。为此学校结合古籍修复技术行业标准,制定了古籍修复毕业生技能合格标准,即专业的“十八项技能”,填补了行业空白。学校还潜心研究古籍修复技术,不断加强古籍修复工作的科研水平,如:运用现代化的实验仪器、对纸张进行厚度、拉力、纤维、耐折度测验,进行酸湿度测量,形成科学数据,提高修复的科技含量;自主研发出拥有知识产权的纸浆修复技术,研制羧甲基纤维素糨糊,与安徽泾县宣纸厂共同研制古籍修复专用纸张等,通过科技因素的加入,使古老的修复技艺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 


编辑:fx889hao0539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