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周刊 > 精彩推荐 > 正文

【职教日记】送教下乡“家访记”

2013年07月20日  来源:河北省霸州市职业技术中学 
  
 
 
霸州市“送教下乡”优秀学生刘铁锁

无论何时,无论何地,他们脸上总是洋溢着阳光般的微笑,正是这个标志性的笑容,温暖了我,也温暖了所有参与“送教下乡”的教职人员。这笑容的主人就是送教下乡2010级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学生--刘铁锁和他的妻子2011级现代农艺技术专业学生--李红燕。

第一次开始关注铁锁夫妇,是在2011年中北岸村招生报名现场,铁锁大哥带着他的妻子来报名,当是本村刘村长的一句话中被深深地刻在我的脑海当中。“他们可是咱们的好学生,两口子特别能干,13亩玉米全是两口子自己掰,不仅如此,他们还种着一个两亩的大棚!”刘村长如是说。当时我心中油然而生一种敬佩,因为我知道那是怎样的一种劳动量,从中也能看出他们是如何的坚持与肯干。

随后我便开始注意铁锁大哥一家了。刘大哥夫妇很实在,不多言不多语,每次上课都很认真,也很用心,并且向小学生一样的有礼貌,对老师无比尊敬。他们那阳光般的笑容,憨厚不失活泼,坚持不失变换,刚毅不失柔情,总能让我在一天的疲惫教学中得到满足和充实。所以我决定对刘大哥夫妇来一次特殊的“家访”,挖掘一下他们快乐的源泉,看一看“送教下乡”给这家人带来了什么!

刘大哥的家离我们上课的小学不远,院落很宽敞,院子里堆满了等待出售的玉米和全套的农机具,也许是到自己家的原因,平时显得有些木讷的刘大哥打开了话匣子,跟我们侃侃而谈起来。从他的谈话中我们得知,铁索大哥跟嫂子比我们想象的要能干得多:他们自己家有大田九亩,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同时经营者一个占地两亩的冷棚,主要种植西瓜和豇豆。不仅如此,他们还以每亩地伍佰元的价格租下了本村的十亩大田,主要种植玉米,而所有田间的劳动任务全由夫妻二人自己完成。

但艰辛的付出并没有换来应有的回报。他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大棚他已经经营了四个年头,前两年由于经验不足,缺乏专业的种植知识,经济效益不是很好,每个棚利润每年才一万挂零,这也始终是困扰着他们的一个问题,用他的话说:“咱开始的时候什么也不懂呀,咱当地的土质适合什么西瓜品种,什么时候拉秧,只能是跟着别的村种大棚的学,可有一样,在人家那挺好的怎么到了咱这就不行呢?到后来参加学习了,咱才知道,原来我这的地碱性大,适合种植‘新秀’这个品种。再有咱的棚坐向是南北向,原来想改暖棚,后来老师来了一看说不合适,光照跟不上,差不点就盲目投资了,还得说老师人家懂局不是?”

一阵欢声笑语之后,他接着说:“这不从去年开始按老师讲的种两季,西瓜下来马上就下豇豆,一点不耽误。特别是李老师和白老师亲自去大棚里看了看,在他们的指导下,改变经营方式,套作西瓜和豇豆,西瓜在农历二月育苗,麦收前上市,豇豆生长过程中加强管理,可以有效地延长生长期,一直到十月底。收获了你嫂子就去市场上卖,你猜怎么着,就按咱营销课上讲的,把‘绿色无公害’的品牌一打,价高还好卖,有的还专门跑到咱棚里来摘?”。“刘大哥那现在咱这棚一年能挣多少?”我好奇地问。刘大哥自豪的说:“2009年是一万八,2010年大概是两万五左右,2011年有四万多的收入,明显挺高了,要不说得谢谢老师们呢,谢谢咱这‘送教下乡’!”

刘大哥说: “以前种大棚利润低,不敢搞规模种植。现在有了技术的指导,咱也敢干了,搞大面积种植,必须的靠科学管理,咱们讲的这课程正好适合我,再加上老师给指导指导,我们两口子又不怕辛苦,咱肯定能挣着钱,以后我还想多包,把规模再弄大点,不行的话就让邻居们入股,大家一起搞大规模种植,经济管理上不是有这么一个课吗!”刘大哥一席话,听的在座的众人都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当我问刘大哥“送教下乡”给他们一家带来了什么的时候,他说:“要说‘送教下乡’给我们一家带来了什么,我想除了学校给予的农资上的资助之外,更多的是给了我科学种田的方法,给了我解决困扰的途径,给了我重返校园的机会,给了我开阔眼界的平台,更加给了我发家致富的信心!”


编辑:fx889hao0539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