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种模式的诞生往往意味着面对制度问题,已经形成了一系列创新实践和对策。在这其中,每一项创新都意味着对体制固有路径依赖的一次的探底和冲击。 面对校企合作时常出现的零散、肤浅、低水平的状况,职业教育如何在安置三峡移民方面发挥作用等问题。巫山走出了一条深化“职教移民、职教富民、职教助民”战略工程,创新培养模式,完善三级培训网络,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路。“巫山模式”已经重庆“园校互动”的代名词。 “巫山模式”不仅为三峡库区移民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试点工作交上了完美答卷,也为为库区职教创新提供实践样本。 “巫山模式”:“园校互动”的职教新思维 服装专业学生正在职教工业园瑞阳服装厂学习缝纫技术,这里的车间就是教室。 职教工业园区晨龙电子厂员工正在职教中心接受职业教育技能培训,这里的教室就是车间。 这是巫山县职教中心依托巫山职教工业园推行的“园校互动,校企融合”模式的缩影。 “‘园校互动,校企融合’就是将教育元素和企业生产要素有机结合,学校与企业双方在人、财、物、文化、社会服务等层面获得相互认同的一种模式。”巫山职教中心校长陈耕说,这一模式已被业界公认为职业教育的“巫山模式”。 以这一办学新模式为纽带,巫山职教中心学校与园区入驻企业开展培训就业一体化试验,全力实施教师双跨、学生双证、产教双促、供需双动、校企双赢的“五双”工程,逐步实现校长与厂长、学校和工厂、教室和车间、教师和师傅、学生和学徒、理论与实践、作品与产品、招生与招工、育人与增效的“九大融合”。 通过融合,不仅让学校建在企业中、教室建在工厂里,教学计划也由职教中心与企业共同研定,突出“创新与管用”。这种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初步实现工业经济与职业教育的有机融合,达到了企业与学校“双赢”的目的,找到了校企可持续合作的途径,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 “一部一企”:破除学校与企业的藩篱 怎样才能避免校企合作零散、肤浅、低水平重复行为,达到高效合作,实现共赢?怎样才能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将学校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 曾经,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巫山职教人。 “园校互动,校企融合”的办学模式,给了他们一个答案。但是,巫山人并没有就此满足,仍在不断探索、创新…… 结合巫山的产业结构和学校的专业优势,巫山职教中心以专业部为抓手,实施校部管理体制,不断做精做强专业,探索“一部一企”,组建教师为股东的企业,让专业部既是教学实体又是经济实体。 据了解,学校构建了一轴三层体系。以“园校互动,校企融合”为中轴,建立三个层面合作体系。宏观层面与社会、中观层面与巫山职教工业园引进的企业展开合作,而微观层面上,则推行“一部一企”制,四大专业部以教师为股东建立自己的企业,将教学、实践和经营融为一体。 “‘一部一企’的办学模式,激活学校各组成要素,建立起从招生、培养(培训)、鉴定、就业一条龙的服务体系。”副校长谭昌藩说,校办企业将学校和企业真正融合,能调动学校力量,增加办学活力。以教师为股东的企业,调动专业部的积极性。这样,就形成一股合力,既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将学校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又推动企业技改创新,提高生产率,助推科研发展。 目前,单是汽车应用与维修专业部,学校就拥有集训练、考证一体的占地1.7万多平方米的驾训场地,还有对外的汽车维修车间。同时,和重庆汽博合作组建的标准4S店也在积极筹划中,预计今年9月能建成对外开放。学校正在积极探索和完善“一部一企”体制和机制创新。 围绕“园校互动,校企融合”和“一部一企”的办学模式,学校推行了“小班额模块技能教学法”、“情景模拟化”、“仿真教学”、“模块教学”等教学方式改革;普职融通,弹性学制,学分银行,虚拟工资模式,极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就业率达97%以上,毕业证、技能等级证双证获得率在95%以上;搭建了承接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平台,为县域劳动力输转提供了窗口和机会。基于此,学校被确定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第一批创建学校。 职教移民:三级培训网络背后的民生考量 刚一毕业,陈玉莲就接到一家刺绣厂的来电,邀请她到厂上班。刚刚跨出学校的陈玉莲之所以能够轻松找到工作,是因为她有一手刺绣的“绝活”。 “在职教中心学习的技能给了我筹码。”临走前,陈玉莲专程前往巫山县职教中心,向老师们表达感激之情。这位来自大昌镇双胜村的农家女孩,是巫山实施“职教移民”、“职教富民”、“职教助民”三大战略的受益者。 将时间的指针拨回2007年,随着移民搬迁临近尾声,三峡库区逐渐进入后移民时代。 地处库区腹地的渝东门户巫山,彼时与周边区县一样,也面临着“人多地少,产业空虚”的处境。如何带领62万巫山儿女探索库区移民安稳致富新思路,成为摆在眼前的难题。 也在这一年,投资2.79亿元,集“教、产、研、输、引”五位一体的巫山职教工业园破土动工。而“实施职教移民、职教富民、职教助民三大战略”也很快成为巫山街头巷尾的话题。 同时,整合县域内职教资源,统筹分散在移民、农业、扶贫等部门的培训资源,组建三峡移民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青年创业培训等10大培训基地于巫山职教中心,并按照职业教育办学集团化要求,构建“学校+基地+企业+行业+园区”办学模式。 凡是有基站的地方,手机就会有信号;凡是有基地的地方,就会有培训。 这句流传于巫山的玩笑话,却足以说明技能培训的广泛性和常态性。 “近几年的移民和农民工培训,每年都在1万人左右。”据谭昌藩介绍,通过培训,不但可以学一技之长,园区还可提供岗位,实现就业。 近年来,巫山县围绕县域经济发展和移民安稳致富,抓住三峡库区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试验区巫山试点县建设的机遇,打造了“县、乡、村”三级培训网络。根据就业群体的不同需求,组织面向初高中毕业生新生移民劳动力的学历教育,面向移民下岗职工的技能培训,形成了“输出式、哺乳式和自主式”3种培训就业方式,探索出培训就业一体化之路。以学校和园区企业“双向互动,互为基地”的培训模式为依托,主动为园区企业开展职前、职后培训,助推巫山经济社会发展。 近年来,巫山县三峡库区移民就业培训基地、巫山县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重庆邮轮员工培训基地、重庆市旅游专业教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试点单位、重庆大学网络学院校外学习中心、教育部和财政部“网络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设计创意教学中心等纷纷落户学校,成为“助农工程”、“阳光工程”、“温暖工程”等培训项目的主要实施者。 近3年,完成各类培训2万人以上,每年实现劳务收入10亿元以上,人均劳务纯收入近6000元。学校培训的学员85%实现转岗再就业或转产就业;自主兴业、创业率达8%。135名创业培训移民自办产业18家、自办企业25家。学校的移民培训经验得到教育部、国务院三峡办、重庆市政府高度肯定。 |
编辑:fx889hao0539 |
赛前训练是艰苦而又枯燥的。当别人在操场玩耍时,......
为了进一步丰富学校德育活动内容,创新学校德育工......